6岁以下小孩几乎不会说武汉话 专家:教育观念偏差
6岁以下小孩几乎不会说武汉话 专家:教育观念偏差
原标题:汉腔汉调渐成“最后的乡愁” 蛮多小伢都不会说武汉话
您家的小伢还会说武汉话吗?有没有为此闹过笑话?会说就代表会写吗?不规范的书写会带来武汉话传承的哪些问题?昨日,武汉民间方言研究者、武汉市政 府布衣参事胡全志走进武汉图书馆“社科讲坛”,解读武汉方言及规范用字,从文化传承、说与写等方面与听众分享关于武汉话的故事。
教育观念偏差
6岁小伢不会说武汉话呈衰落之势
“我认识的一对小两口在北京打拼,孩子随奶奶在武汉生活,奶奶只会说武汉话。孩子去了北京,妈妈让她上厕所时蹲下来,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来 她只听得懂奶奶说‘跍(ku)倒’,媳妇怨婆婆教女儿一口武汉话,没法交流。老人也委屈,觉得不会说武汉话将来买东西都要被当作‘外码’,还算什么武汉 人?”胡全志先分享了一则身边的趣闻,台下许多听众连连点头。
这个故事其实反映了一个现象:武汉话有衰落之势。胡全志介绍:“很多年轻人习惯说普通话,甚至能说几门外语,武汉话却说得不地道,成了‘转基因’。 为了让孩子们长大后能跟上时代,爷爷奶奶就算是憋一口汉味普通话也要坚持所谓的‘普通话教育’,现在6岁以下的小伢几乎不会说方言。将来会说的人自然越来 越少。”胡全志认为,武汉话的衰落根源在人们教育观念偏差:“学武汉话和普通话并不矛盾,在学校学说普通话,在家里教孩子地道方言,孩子还可以教老人标准 普通话,岂不是一举两得。”
蕴含地域文化
汉腔汉调是我们最后的乡愁
“有着400年历史的汉剧、200年历史的京剧都是以武汉话为基础的,可以说它是地域文化的根基,是武汉人最后的乡愁。”胡全志举例:“‘一碗都是 我的’、‘搭白算数’、‘要搞出点尖板眼’,这些方言更反映出了武汉人的精气神,它是武汉精神的传承载体,大家要有文化自信。”胡全志的话引得全场一片掌 声。
胡全志现场设问:“很多人把讲武汉话和‘汉骂’联系起来,觉得没素质,真是这样吗?”在他看来,首先,武汉话幽默、俏皮,体现了民间智慧,“最近股市好,朋友之间互相调侃,‘你发财了吧’,‘发财,发棺材,没看到前几天暴跌啊’”。
其次,胡全志认为武汉话说得正宗蛮好听,“汉剧大师陈伯华先生在世时,一口地道的武汉话让人听着相当舒服。现在的电台节目‘好吃佬’的主持人陈哥,我看很多人喜欢他是冲着他‘有味’的武汉话去的”。再次,武汉话的内涵比普通话丰富,其中的来历、故事、历史、人情值得传承。
说得好还要写得对
学武汉话我们都是小学生
那么,武汉话研究、普及发展得如何呢?据胡全志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武汉没有建立任何官方或民间的方言专业研究机构,“武汉话及其方言文化的挖掘、研究、整理,缺乏专业性、权威性”。他说:“所以,大家有意见都可以来探讨、辩论,在方言面前,人人都是小学生。”
胡全志认为,目前社会上误读、误解、误写武汉方言字现象日趋严重,“口口相传导致普通大众对方言字的认知能力的障碍,往往只会说不会写甚至随意乱 写”。比如“不服周”,据考证,这个词已经有近两千年历史,“战国之后,楚屈败于秦,至此周、楚之间近千年的积怨遂告完结,但是不服周,却被代代相传,保 留至今。但是,‘周’在武汉话里发生小称音变现象而读如‘啄’,人们有所不知,以为是‘不服啄’”。
胡全志提出应坚持“白读原写”、“说方写本”的原则,“现在不少人常常把武汉话‘去’写成‘克’,把‘下数’写成‘哈数’,把‘敞(ca)的’写成‘岔的’,甚至把‘老头’写成‘老特’,这是不对的,不利于人们理解、传承武汉话”。
虽说武汉话有衰落的趋势,但也有富生命力的一面,“近两年多少新词涌现出来啊!‘搞人’、‘掉得大’、‘装精’,不管男女老少都能体会到词中的奥 妙、趣味。还有世界网球冠军李娜,她抱怨老公姜山的那句‘遣远点’,泼辣、娇嗔,让大家都听入了迷,武汉话原来可以这么国际化”。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