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农民工出版15万字打工日记:不致命的伤害天天有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农民工出版15万字打工日记工地上不致命的伤害天天有 给杂志社投稿都被毙 姬铁见1973年出生于河南平顶山鲁山县的山村里,初中辍学。他喜欢写作,在部队写过新闻稿。后来打工的时候,给杂志社投过稿

原标题:农民工出版15万字打工日记

工地上不致命的伤害天天有

给杂志社投稿都被毙

姬铁见1973年出生于河南平顶山鲁山县的山村里,初中辍学。他喜欢写作,在部队写过新闻稿。后来打工的时候,给杂志社投过稿子,都被毙了。他写过一篇怀念奶奶的诗歌,自己每次读都会泪流满面,给杂志社投过去,编辑只说了一句,“这也叫诗?”

2009年初,姬铁见在河南鲁山县城附近一个矿山打工,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到那里,他失业了,只好告别妻儿,和村里乡亲搭长途车到山西一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

“干了多年建筑,以前没有遇到和发生的事儿,都在那一年发生了。许多人不了解靠体力养家糊口的民工的生活,不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姬铁见说,2009年,他开始把每天的建筑工地小工生活详尽地记录下来,包括许多工友的故事。宿舍没有像样的桌子,很多时候,他是趴在床上写的。

2009年之后的几年,姬铁见多次到北京打工,冲着北京“浓郁深厚的文化气息”而去。今年1月17日,《北京青年报》刊发了姬铁见的《一个农民工的辛酸日记》。日记发表后,北京一家出版社找到了姬铁见。今年8月,他的日记出版。

白描手法再现艰难生活

对传统农村,城市像是一个“新大陆”。光怪陆离、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对打工者极具吸引力。走出封闭落后的乡村,到城市里去见识世面,寻找机会,改变命运,对城市充满向往和热望,一度成为进城打工者的情感底色。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在城市里的艰难现实,比如讨薪难,家庭分离,工作和生活保障糟糕等问题,开始被更多地关注。姬铁见的日记,以白描和原生态的手法,再现了当代农民工鲜活而又残酷的生活场景。

他描述宿舍。首先是臭,刺鼻的脚臭和鞋臭味,其次是脏,地面到处是烟头和纸片,还有凌乱的物品,横七竖八的工具,油污的饭桌,一屋子衣衫脏乱、满口脏话的男人。

他目睹了一个工长的死亡,描述工地的危险。他说,工地上不致命的伤害天天有,大大小小的竹胶板上,都带着尖利的钉子,防不胜防,工友们脚被钉子扎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姬铁见自己也被打夯机砸伤过大腿。

他写亲人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有次吃过晚饭,他到公路边的一个小卖铺里给家里打电话,媳妇在电话里说,天气要变冷了,多穿些衣服。儿子在电话里说:爸,回家给我买个小车子吧。姬铁见放下电话,飞也似地跑向通往工地的漆黑小道上,眼泪奔涌而出。

对姬铁见的日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耀杰说:“作为河南籍的农家子弟,我重新感受到了多年前阅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和刘震云《塔铺》的悲哀与无奈。”

看不惯无病呻吟的文字

姬铁见说,家乡和他一样大的同学或是朋友,以现在世俗的眼光看,几乎都是事业有成,车子、房子早都有了。而他只因倒弄文字,至今一穷二白,回到家乡,甚至会被他们笑话。

“从内心里来讲,我不甘,也不服,我想在文学方面有些成就。我的自尊心非常强,我不想人生只是一片苍白。”他看不惯现在那些追星炫富、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的文字,他要用文字告诉世人还有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自尊,也有梦想。

接下来,姬铁见想再写一部关于《北漂记忆》的书,一定要让大家觉得好看,其次要让大家对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有所反思。

“当然,现在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毕竟好与不好是要读者评断的。我想,如果有可能,我想导演一部电影,这是我最大的野心。题材是关于北漂青年生存状态的内容。这个想法,几年前就有了,但我不敢给人说,现在说出来,不知大家会不会嘲笑我?但不管怎样,我会尝试的。”姬铁见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邓兰天]

标签:日记 农民工 北京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