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珠江新城地陷调查:元凶是土层松软
昨天,记者从广东省地质局证实,历时近6年的广州市城市地质基础调查项目已经通过评审,准备移交广州市相关部门,为广州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意见。 广州城市地质基础调查项目,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广州市政
昨天,记者从广东省地质局证实,历时近6年的广州市城市地质基础调查项目已经通过评审,准备移交广州市相关部门,为广州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意见。
广州城市地质基础调查项目,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广州市政府共同出资下,于2005年正式展开,如今历时近6年,项目已完成专家评审工作,正准备移交相关部门。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庄文明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据其透露,广州两成以上的地区都处于地质灾害高发区。
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约1701.6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为:
一是从化市南部和东北部国道G105线良口―吕田段沿线、省道S355高滩段沿线,白云区白云山西部,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二是越秀区大坦沙、白云区金沙洲、从化市东北部(良口镇石岭村、吕田镇联丰村)和花都区赤坭镇、白云国际机场,增城市北部隐伏岩溶区(派潭镇),主要地质灾害为地面塌陷;
三是南沙区南部地区(鱼窝头镇、万顷沙镇、新垦镇),主要地质灾害有软土地基沉降、地面沉降。
珠江新城地底10~20米软土层
“珠江新城也是典型的软土区。”地质专家通过此次地质调查发现,珠江新城的软土层厚达10~20米,在建设初期还填了近5米的土,“如果有水在其中流动,水土流失严重,容易形成路面塌陷”。
“珠江新城地陷频发是因地下存在软土层。”庄文明指出,对于类似的软土层防治,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固化处理”,“就是把水泥和沙喷上去,等凝固下来后,水流过也冲刷不动,带不走泥沙,也就不会形成塌陷”。“原本治理并不难,但珠江新城有不少遗憾。”庄文明分析说,珠江新城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整个地块的整体考量,“每栋楼的地基和防地质灾害做得都很好,但都是孤立的”。
但他也提出,目前可以采用的唯一办法,就是防止水渗入该区域,以避免该区域地下的水土流失。他建议,首先应把珠江新城的排水进行整体规划,类似建立排污管网一样,确保硬化了的路面的雨水能统一收集,然后排出该区域,避免渗入地下。其次,针对种植了树木和花草的部分,应做好隔水,并进行统一收集,确保下雨甚至是浇灌后,雨水也能不渗入地下。文/记者李妍
南沙不高不低建筑最好不建
庄文明表示,广州市软土总分布面积近2000平方千米,软土厚度一般10~40米,总体上自北向南厚度增大。
在软土上开发建设,很容易产生地质灾害。庄文明举例说,广州市开发区就因为在软土上搞建设,结果多年以后埋在地下的排水管都找不到了,而上海的“楼脆脆”也是因软土引起的,“软土有很高的流动性,是城市地下空间的重大影响因素”。
他介绍说,软土分布最广泛的,是南沙区,厚度大于40米的软土分布于万顷沙十七涌以南的地区,最厚处可达55米。“南沙一些建筑沉降四五十厘米是常事,有些建筑甚至下沉了1.5米。”庄文明表示,沉降较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南沙近期重点发展区和万顷沙、新垦等地,在番禺区东涌—鱼窝头及白云区、荔湾区、天河区及萝岗区也有少数地面沉降灾害发生。截至2008年,南沙发生沉降90多次。
庄文明建议,因南沙地区在软土下是岩石层,若要开发最好建低层或者高层建筑,不高不低的建筑最好不建,“地基太浅容易下沉,地基太深又不值得”。文/记者李妍
广东加大力度
防治地质灾害
记者从广东省地质学会获悉,近年广东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广东省政府已经批准了《全省威胁100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与治理方案》,要求各地政府加大治理力度,并以此作为各地考核的责任指标之一。
据介绍,广东省属于地质灾害多省份,特别是每年汛期,地灾呈高发态势。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全省共发生突发性地灾238起,造成死伤21人,直接经济损失8655.26万元。
据省地质学会提供的资料,“十一五”期间,该会负责组织专家评审的各类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就超过3000份。作为广东省地灾防治工作的主力军,“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地质局完成各类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超过2400个。特别是去年汛期,该局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巡查排查工作,完成排查地质害灾隐患点500多处;在积极参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的过程中,及时向2000多名受灾人员提出避险建议,同时编写完成各类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100份。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