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希效应”--“洋厂长”引发的改革之路
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是武汉市“引智”工作的一个大胆创新,它实际上标志着全国“引智”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1984年至1986年,德国人威尔纳·格里希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他是中国第一位“洋厂
图为:我省高速公路一景。走改革创新之路,则出路四通八达。 (记者郑元昌摄)
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是武汉市“引智”工作的一个大胆创新,它实际上标志着全国“引智”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1984年至1986年,德国人威尔纳·格里希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他是中国第一位“洋厂长”。
格里希已于2003年4月17日离开人世,享年83岁。2005年,他再次成为人们热谈的焦点,这一年4月17日,武汉市在武汉和德国的杜伊斯堡两市,分别竖立了格里希的两尊铜像,以永久纪念这位为武汉市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
格里希出生于德国巴符州曼海姆市,毕业于德国达姆斯塔航空技术工程师学校,曾担任过德国某车辆制造管理总局和某飞机发动机制造厂负责人。
1984年8月,经与武汉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的德国杜伊斯堡市推荐,已经退休的格里希由德国的退休专家服务局派遣到武汉柴油机厂,进行考察并义务担任技术顾问。
考察之后,面对一大堆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格里希急得自言自语:如果让我当厂长……
1984年11月,武汉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正式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柴厂长,任期两年。
当时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想是,如果失败了,也只是一个武柴;但如果成功了,却可能对全国国企改革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国外媒体报道说,引进格里希当厂长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
格里希每天上班必带“三件宝”:游标卡尺、吸铁石、白手套。游标卡尺用于检测零件的精度;吸铁石用于吸查机器里有没有掉铁渣;白手套用于验证机器是否被脏物污染。
带着这“三件宝”,他逐个车间巡查。他要求厂里的员工爱护产品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机器零部件要像对待鸡蛋一样轻拿轻放。
由于格里希治厂有方,武柴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柴油机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产品向东南亚7个国家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在当时创汇超过百万美元。
除此之外,格里希亲自撰写了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重组方案,把工厂的行政管理系统设计成一个精干、高效的网络,实行以岗位为核心的结构工资制。用武柴人的话说,“死水”被他搅“活”了。
格里希在当时引起如此轰动,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他搞活了一个武柴,更重要的是为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中国企业的成功嫁接开了个好头。由此所产生的“格里希效应”影响深远,这对全面推进我国的“引智”工作,起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用。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