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源流:起于楚地文化 清代成武汉最繁荣产业之一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到:“翡翠珠被,烂齐光些。弱阿拂壁,罗帐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瑰丽的文字描绘的华光盛景,就是武汉汉绣的风华。在历史长河中,武汉汉绣鼎盛与辉煌时,一度与苏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到:“翡翠珠被,烂齐光些。弱阿拂壁,罗帐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瑰丽的文字描绘的华光盛景,就是武汉汉绣的风华。在历史长河中,武汉汉绣鼎盛与辉煌时,一度与苏绣、湘绣齐名,蜚声海内外。
溯源:千年源流,万种风情
根据史料记载,汉绣发源于战国楚地,因其起源于西汉,所以被称为汉绣。
据传,三国时期,刘备坐拥荆州,由大乔、小乔发动当地妇女手工刺绣战旗、龙凤旗、标织旗,当时布满整个江陵地区,有绣旗如林之说。在这之后,汉绣经长江水路流传至武汉。到了咸丰年间,汉口开设了织绣局;到光绪年间,汉口万寿宫一带有绣货铺32家,绣工500余人,连同店外做包活的绣工共2000人左右,“绣花街”因此得名而广传天下,武汉汉绣的发展也达到鼎盛。
武汉汉绣绣品千种规格、万种花样,与温文尔雅的苏绣,清新淡丽的湘绣相比,武汉汉绣以粗犷浓艳而独树一帜。
在工艺上,武汉汉绣独到的绝活——铺、压、织、锁、扣、盘、套、垫等针法的灵活运用,使得整幅武汉汉绣画面完全用丝线以实绣完成,且双面针刺使其针脚短、排针密,形成“齐、平、顺”的特有风格,即使搓、揉、折、叠,亦可保持画面不跑线,不起泡。
在风格上,武汉汉绣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底料多采用红、黄、绿、白、黑等真丝面料,而真丝绣花线则能达到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整体看来,武汉汉绣画面结构紧凑,布局丰满,绣品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和浓墨重彩、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
清代起自成流派
汉绣作为一种专门的指代,在清朝嘉庆年间出现。清嘉庆年间,江夏、夏口因为刺绣汉剧的戏衣而开始初具行业规模。咸丰年间,官方“织绣局”于汉口集中省内民间绣工绣制官服、饰品等。此后,武昌绣店也因订货业务量大,而开辟发外加工的第一刺绣加工基地,并最后形成了“绣花街”。汉绣由此获得了业界的认可。汉绣一词也用来特指湖北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刺绣。汉绣辗转流传于江汉平原,饱含荆楚民俗文化,以荆沙、武汉、洪湖为主,是辐射湖北乃至周边广大地区的民间手工艺术。
汉绣区别于其他绣种,具有自我独特的用针技艺,它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
学术史回顾
汉绣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汉绣的研究,但时至今日还没有一部系统性的研究专著。从发表过的研究成果来看从事汉绣研究的主要是武汉地区的一批学者,像武汉科技学院的冯泽民、赵静、叶云、叶依子;中南民族大学的邱红,华中师范大学的梁辉银等人。他们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绣的历史源流:冯泽民;赵静《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叶云;叶依子《汉绣的娩出与发展变化》、《汉绣流考》。
2、技术、艺术特征为对象:洪琼;彭玮;任本荣《针尖上的艺术探索——汉绣针法新解》、邱红《汉绣的色彩语言形式探究》、赵静《传统刺绣的用色特点——以汉绣为例》、梁辉银《荆楚艺术汉绣的价值研究》、冯泽民;李健《汉绣艺术初探》。
3、保护、开发为着眼点:邱红《探寻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汉绣”》、 叶云;叶依子《论汉绣的保护与传承》、郑高杰;陈明珍《浅谈汉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郑高杰;李惠;陈明珍;冯泽民《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
4、传承人的研究:刘征《汉绣与吴氏家族》、张军君《汉绣传人吴寿康》。
基本脉络
史料记载兴盛期的汉绣最初是在武昌发端的,但汉口最终成长为汉绣的主要发生地。18世纪下半叶,隶属汉阳县的汉口镇迅速崛起并在清初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原来活跃于武昌的刺绣业也逐步转移到汉口,1851年,随着官方在汉口设立刺绣局,进一步加速了汉口刺绣业的发展。
清嘉庆年间,江夏、夏口因刺绣,戏衣等民间艺人聚集而初具行业规模。咸丰年间,官方“织绣局”于汉口集中省内民间绣工绣制官服、饰品等。1860年武昌汉绣店铺因定货业务量人,而开辟发外加工的第一刺绣加工基地。1862年武昌郑氏兄弟携艺在汉口民堤街开设绣铺,其后人火街、万寿宫一带陆续开设数家绣铺,汉口绣业因发展需要,在武昌自沙洲又开辟了第二个汉绣加工基地。自此汉口绣业兴旺于武昌绣业,刺绣重心移向汉口。光绪年间,汉口万寿宫附近有32家绣货铺,形成汉口绣花一条街,“绣花街”从此得名。其时,武昌、汉口两地绣铺已有绣工近两千人。自沙洲一带流传着“男会会驾船,女会绣花”、“武汉贫家妇女多有持此以谋生活”的说法。“湘绣”创始人胡莲仙就曾长期在湖北酒阳、河溶、沙湖一带购线刺绣。宣统元年,汉口“彩霞公司的绣画、关粹学社的绣字”参加武汉劝业奖进会,获项目一等奖,并“镶金银牌一座,褒奖状一幅”。此时,因太平天国军队在武昌作战,武昌吴氏之子辈吴家福为避战乱举家迁往洪湖。于1908年在洪湖新堤开设“吴炳昌绣铺”(吴氏祖上十八世纪就在武昌青龙巷开设“吴永源绣庄”,为清宫绣制宫廷寝被、袍服、挽袖、袜子、寿带、屏风和民间敬神、赛会绣品。因技艺精湛,在武昌绣业中深有影响。)
民国七年,汉口警察局商户调查表记载“有绣货铺169家”。1943年汉口绣花街、大火街一带绣铺因毗邻日军汽油库而毁于战火,汉绣生产从而中断。同年,洪湖汉绣被日本人著入《大清帝国之产业》。抗战胜利后,汉绣艺人重操旧业,万寿街一带恢复绣铺12家。
新中国成立后,汉口万寿街仅有九家绣铺,专业制作戏剧用品、民俗灯彩以及新风尚的各类锦旗。1951年,九家绣铺组成三个刺绣联营社。因当时欢庆解放,城乡歌舞之风极盛,所以汉绣戏剧服装用品供不应求。1957年三个刺绣联营社组成了第一上艺刺绣社,“绣花街”上最后一名徒弟任本荣也是其中的成员。1959年为欢庆建国十周年,由一十余人合绣出一米见方,体现荆楚民俗的“三棒鼓舞”、“闹莲湘”等绣品,陈列于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1953年,荆州四家老绣铺组成互助合作社,组织70余绣上手绣枕套、被而、账檐、戏服等,1956年合作社改为沙巾绣品厂,应刺绣改良之需,着重机绣绣品出口。
1957年,洪湖汉绣艺人吴寿康创新设计的“和平之春”、 “文房四宝”,在全省首届工艺关术展上获一等奖。吴寿康被授予“汉绣艺人称号”。省工艺关术处因此在洪湖设立“汉绣研究室”,任本荣先生是该研究室武汉地区成员。此间,汉绣艺人任本荣、吴水芳赴中央工艺关术学院高级图案班学习,师从沈从文等先生。
而今,因历史原因几度中断的汉绣,仅有唯一的汉绣工艺大师,年过七十的任本荣先生全力奔忙于汉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他于上世纪90年代初,筹资整理、绣制实物,如今已卓有成效。
汉绣的源流问题:楚绣与汉绣
汉绣虽兴盛于清朝中期,但其历史上限值得商榷。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出上文物的增多,人们对汉绣的滥觞有了新的认识。研究者普遍认为汉绣的源流可以上溯到战国时的楚绣,并从两者的文化内涵、技术特色、艺术风格方面进行分析。
楚绣,亦称楚地刺绣,即战国时期楚国境内的刺绣。在湖北马山一号等楚墓中出上发掘的绣品,绣工精美,纹样华丽,构思设计大胆独特,为荆楚地区汉绣的源流研究提供了实物材料。
从出土实物可以看到,楚绣所使用的针法很多,主要有辫子股绣、平绣、钉线绣和环编绣等,它们与汉绣中的主要针法有着相似之处,如汉绣中的齐针绣与楚绣中的平绣,汉绣的环针与楚绣中的辫子股绣和环编绣,汉绣中的钉金绣与楚绣中的钉线绣。楚绣与有着地缘关系的汉绣确是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经过绣工口传心授、代代沿袭,与汉绣在地缘上的一脉相承,史为突出地表现在具有楚文化风格的刺绣图案纹样和色彩上。凤鸟作为楚人的图腾形象,是占代楚绣和近代汉绣中最常用的纹样,它与各种花卉组合的图案造型,都不拘时空,想象丰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艳丽的色彩是楚绣独特风格的体现,这是源于楚地尚赤的习俗,汉绣保留了这一特色,同时史强调色彩的对比性。不论是昔日的楚绣还是今日的汉绣,都喜欢以重色为底色,绣线颜色以五色为主,使得而料的底色与所要表现绣物的色彩形成很大反差,效果强烈。
汉绣名称问题
汉绣这一名称什么时候出现,它的指涉范围是什么,目前各研究成果中并无文献资料的考证。只提及它的兴盛期由武昌发端,与汉口的兴起有很大的关联。有研究说汉绣的兴盛与当时汉剧的流行有关,因为汉剧的戏服就由当地的绣工做成的。18世纪下半叶,隶属汉阳县的汉口镇迅速崛起并在清初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原来活跃于武昌的刺绣业也逐步转移到汉口,1851年,随着官方在汉口设立刺绣局,进一步加速了汉口刺绣业的发展。其后,不少优秀的民间汉绣艺人在大夹街、万寿宫一带开绣铺绣坊,汉口的刺绣业逐渐形成规模。及至光绪年间(1875年),汉口万寿宫亦即江西会馆周边,发展出32家绣货铺,将这一带打造成绣铺、作坊林立的刺绣一条街,汉口的绣花街也因此而得名。在1910年,武汉的绣字、绣画就一举荣获南洋赛会一等金牌奖;1915年,“汉绣”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了金质奖牌。
汉绣技术流派和个案研究的缺乏
目前研究中虽然有汉绣与其他绣种的技术、艺术特征的比较分析,研究者多从当地的文化渊源来阐述。它与其他绣种有什么样的技术传承关系、以及它内部的技术特征是如何流传、它的生产流程、消费渠道和组织结构这方面的研究都还没有展开。像梁辉银《荆楚艺术汉绣的价值研究》一文中将汉绣与四大名绣作的对比:从欣赏的角度米看,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名满天下。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人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小露针迹湘绣的则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在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湘绣人文画素雅如水墨画;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日,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粤绣的另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蜀绣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在被而、枕套、衣、鞋及画屏。蜀绣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小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般过于齐整,色彩鲜丽。而汉绣,在中国刺绣艺术上绝苏绣温文尔雅,湘绣清新淡丽,汉绣则以粗犷浓艳而独树帜。针对汉绣的个案研究目前仅存于两家传承人的口述访问上,而且内容也仅局限于家族内部对汉绣的承继,这并不能让我们了解汉绣的全貌。
汉绣的传承保护问题
相关的研究文章多提到汉绣的传承保护问题,因为汉绣目前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汉绣在清朝中期发展到鼎盛,此后在社会动荡中历经艰难走向衰落。据叶云调研得知,汉绣艺术能够流传到今天,幸运于仅存的两名汉绣老艺人:汉口绣花街走出的最后一位徒弟,汉绣工艺大师任本荣先生和洪湖汉绣世家传人吴永芳先生(已过世)。目前除任本荣先生为挽救这门艺术而不懈地努力着,则再无人从事相关专业。虽然他投入了30多万元购买材料和制作设备。虽然也招收了几个徒弟,但目前还是家庭作坊模式,且能担当主创重任的仍只有任老一人。汉绣产业处于未启动状态,而任老基木上也只为宗祠、寺庙,道观绣制一此宗教用品,一此外国友人绣制礼品和门制一此服装的绣品,汉绣所用丝线等材料在湖北地区也未有生产。而如果要开发的话,如何保持汉绣的特色又是一难题。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