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汉阳造的衰落:过度依靠外资、战争和洪水成致命伤


来源:汉阳区地方志

人参与 评论

汉阳近代制造业鼎盛40余年,但由于外资操纵、战乱和洪水使一些工厂渐渐停产、迁移和瓦解。 汉阳铁厂于1924年停产,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经济上“受制于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

汉阳近代制造业鼎盛40余年,但由于外资操纵、战乱和洪水使一些工厂渐渐停产、迁移和瓦解。

汉阳铁厂于1924年停产,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经济上“受制于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钢铁需求量大增,价格成10倍增长,汉阳铁厂步入黄金时代。但由于铁厂负债过多,1906年扩建改造时与日本三井洋行签订100万日元的借款合同,三井洋行取得独家经营汉阳铁厂钢铁向国外销售的特权;1913年汉冶萍公司扩充生产,又与日本制铁所和横滨正金银行签订1500万日元的借款合同,以汉冶萍公司全部资产作抵押,用头等矿石和生铁还款,汉冶萍公司经营管理权被日本制铁所控制,致使汉阳铁厂生产的钢铁以低价出售或作为还债给日本制铁所。大战结束后,钢铁价格大迭,加之日债合同期限束缚,靠贷款维护生产的局面难以为继,汉阳铁厂被迫停产。

战争迫使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迁移瓦解。

1937年,汉冶萍公司上海总部意欲将停产13年的汉阳铁厂恢复生产,因抗战爆发,铁厂主要设备和原材料于1938年迁入重庆建厂,成为后来的重庆钢铁公司。抗战胜利后,铁厂在汉所剩资产先后由国民政府和华中钢铁有限公司两次接收,合计值法币142﹒96亿元,汉阳铁厂于1948年6月结束。汉阳兵工厂1938年奉命将设备、原材料、全部员工和家属迁入湘西辰溪,南迁后逐渐解体,陆续迁往重庆。解体后的汉阳兵工厂分厂分别改为第一兵工厂、第二兵工厂、第十一兵工厂,有的与其他内迁兵工厂合并为第二十一兵工厂、第五十兵工厂。1946年,以原汉阳兵工厂巩县分厂为主体的第十一兵工厂的大部分人员由渝返汉,在武昌、汉阳两处设厂,共有员工6169人。汉阳厂在原址重建厂房,定名为第十一兵工厂第六制造所,1947年改名为第三十兵工厂,1948年迁往柳洲。大量中小工厂在战乱中西迁或倒闭。

洪水对汉阳近代制造业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1931年特大洪灾,汉阳工厂损失空前,加上西方列强大量倾销廉价商品,绝大部分工厂被迫减员歇业。周恒顺机器厂也是因洪水最后离开汉阳。抗战期间周恒顺机器厂西迁重庆后,与民生轮船公司合营,抗战胜利后,周恒顺机器厂在武汉西迁的工厂中最早回汉阳复工。1954年防汛,由周恒顺机器厂更名的国营中南动力机制造厂迁往武昌,后来分化为武汉汽轮机厂、武汉第二机床厂、松滋军工厂。周恒顺重庆厂解放后与有关厂合并组成重庆水轮机厂。此外,还有一些工厂因防汛而搬迁。至此,汉阳的制造业已十分萧条。

总之,由于旧中国政治体制腐败、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以及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掠夺和频繁的战乱,加上特大洪水影响,汉阳近代制造业逐渐衰落。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晗]

标签:汉阳造 工业 衰落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