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汉阳造”博物馆:寻根“汉阳造”一个王朝的背影


来源:凤凰网财经

人参与 评论

工业遗存包含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记忆,是历史变革的重要见证,对它进行有选择、可持续的保护,也是一个城市性格的最好注脚。但这一切,必须与一个城市的空间改造规划协同起来,必须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远见。 担任“张之

工业遗存包含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记忆,是历史变革的重要见证,对它进行有选择、可持续的保护,也是一个城市性格的最好注脚。但这一切,必须与一个城市的空间改造规划协同起来,必须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远见。

担任“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馆长之前,顾必阶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张之洞。接下这个差事的时候,他面对着一个几乎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位于汉阳月湖堤畔、琴台大道南侧的武钢集团汉阳钢厂(当年汉阳铁厂的薪火传承者)内,从二楼顾必阶的办公室向北望去,铁厂旧址北区已经树起一栋栋尚未完工的高楼,“华润置地•中央公园”的红色横幅在湿冷的高空中极为扎眼。

2007年,武钢集团将包括汉阳钢厂在内的武钢市区八厂搬迁至阳逻开发区。以琴台大道为分水岭,旧址北区六百多亩土地被用作商业开发,大部分旧厂房被拆掉,惟有南区数百亩厂区与两个炼钢车间幸存。

顾必阶以前在汉阳铁厂做中层干部,现在他更像一个历史工作者。如果不是汉阳铁厂频临倒闭,他不会在知天命之年修改自己的人生路径。他再三说,这是一个从不了解到了解、从熟悉到喜欢的过程。

寻根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却是发端于卢森堡大公国的一次历史追溯。

1994年,卢森堡在武汉展览馆举办“卢森堡—中国武汉百年之合作”展览,这次展览的主题是纪念中国第一炉钢水的出炉。1894年6月30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第四年,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水,震动世界,西人评论: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

为炼制这第一炉钢水,张之洞引入了多国人才、技术与设备。作为当时钢铁强国的卢森堡,派出了20人的技术队伍参与建设。所以,100年后,当年援建汉阳铁厂的卢森堡专家后裔专程来汉阳铁厂“寻根”。

可是,当年的汉阳铁厂已然隔世。

经历了多次战争、改制,在中国钢产量跃居全球第一之后,汉阳钢厂在中国钢铁行业中已经没有什么地位了。“设备老化,生存空间狭小,包袱沉重。原来厂里有一万多名职工,在1994年时,4000人下岗、4000人退休,剩下两千多人在那儿艰难维持。”顾必阶说,他就是剩下两千多人中的一员。“谁都看得出来,武钢显然希望摆脱这个沉重的包袱,卖了土地走人。”

老厂长徐国敏也很是为难。为了养活这么多的职工,他煞费苦心。看到职工养老是个很大的问题,徐国敏想办法成立了房地产公司,将一些办公楼重新装修,摆上桌椅床柜,搞起老年公寓,下岗职工可以进来工作,退休职工可以养老,算是养活了一批人;后来他又找到附近的武汉船舶工业学校,商谈之后将学校的后勤承包下来,投资几百万办起了学生公寓,又养活了一批人;闲置的旧厂房做起了仓库出租,也能赚点儿钱。

这次卢森堡专家来寻根,徐国敏陪同他们一起调研了百年前的汉阳铁厂各处遗址。徐国敏想,能不能通过这个契机,重新挖掘张之洞与汉阳铁厂的历史文化,发展工业旅游呢?

张之洞督鄂19年,可以说,正是他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武汉。他在武汉开办汉阳铁厂,为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做出了最初的奠定;他在武汉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汉阳造”曾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武器;他在武汉大办教育,今天的武汉得益于当年的根基才成为大学林立之地。

若要说近代武汉,张之洞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汉阳铁厂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厂。

张之洞曾为汉阳铁厂的选址大费周章,最终选定龟山。在给海军衙门的报告中,张之洞曾这样写道:

“今择得汉阳大别山(即龟山)下有地一区,长六百丈,广百丈,宽绰有余,南枕山,北滨汉,面临大江,运载极便,气局宏阔,亦无庐墓,与省城对岸,可以时常亲往督查,又近汉口,将来运销钢铁货[-2.38%]亦便,惟须填筑地基九尺,则盛涨不淹,沿汉亦须增堤数尺耳,筑地虽贵,较之他处筑闸开河,所省尚多。”

史料上说,汉阳铁厂经营方法世界一流,每日生产千吨钢和生铁,其中一些直接发往加利福尼亚。

倘使能够深挖这段历史,找到当年的图片、实物,再办起一个博物馆,带动工业旅游,是不是又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呢?徐国敏思路既定,便找当时厂里的一些领导来做这件事,但是根本没有人愿意接手,最后顾必阶被选中。

顾必阶到处查阅资料,联系专家,说服周围的人。一直到2001年的时候,他才有机会请来武汉市的领导、专家学者到厂里开一个论证会。大家认为这个博物馆可以建,不仅可以做成一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可以为武汉乃至中国填补工业博物馆的空白。此后,汉阳铁厂筹办建立博物馆,顾必阶调过来当了馆长。

争议

每有涉及张之洞与近代工业的新闻,顾必阶必做简报保存下来。厚厚的一叠掀开来,首页就是2002年2月2日的《武汉晨报》。这是一个关于要不要为张之洞建立博物馆的专题,大标题是“武汉要为他树碑立传吗?”一方意见是,张乃近代工业先驱,值得;一方意见是他是卖国贼,是封建卫道士,不能。

这是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2002年开馆之前引发的一场大讨论。不仅是《武汉晨报》,可以说在当时武汉市大小报刊中,“张之洞”都是最热的关键词。

其实,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张之洞就一直受到批判,连1936年命名的“张之洞路”也一度消失,改称“紫阳路”。

不过很多学者如章开沅、冯天瑜等,都支持为张之洞“平反”。他们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时过境迁,再用阶级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不可能真正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张之洞沤心沥血,确是为了让清王朝振衰起弊,但正是他的开放和改革,替那个腐朽的王朝挖出了一个坟墓。有了张之洞开创的社会背景,武昌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也就不足为奇。

历经多次研讨会、纪念会,武汉上上下下对张之洞的评价才基本上统一了。2010年8月,紫阳路也重新改回了张之洞路。这期间,顾必阶他们上下奔走,制造舆论,做了大量工作。

近十年,博物馆已经接待了二十余万游客。这是一座两层仿欧风格的建筑,米黄色喷岩外墙上方镶着汉阳铁厂厂徽和“1890”年字样。二楼设有展厅,长廊尽头供放着张之洞半身铜像。馆里收藏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旧照,以及汉阳铁厂生产的枪械、界碑等实物。博物馆落成的同时,武钢集团还在沿琴台路一公里长的厂区地段先后修建了汉阳铁厂门楼、汉阳兵工厂门楼。

这座占地700平方米、投资200万元的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关于张之洞与“汉阳造”的惟一专题馆。

老汉阳铁厂占地1500亩,沿琴台大道两侧都曾是铁厂所在。但是,正如张之洞给海军衙门电报中指出的,铁厂的地理位置实在不可多得。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搬迁后腾退出的土地,多数用于住宅开发,开发前景很大,成了开发商竞相追逐的地段。华润置地•中央公园项目的介绍中,就有如下描述:

项目位于中部重镇武汉的绝对核心位置——月湖文化大区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汉阳铁厂旧址。历史名人张之洞曾在这片土地上指点江山。项目地处汉江南岸,月湖文化艺术区和琴台大剧院西面。南面为40米宽的武汉市首条景观大道——琴台大道,东面临月湖桥,西临武汉船舶工业学校,北面是30米宽的知音大道和广阔的汉江水面,视野开阔,风光秀美。距离汉口中心的武广商圈,汉口金融一条街仅6—8分钟车程。可以说是通达武汉三镇,汇集中央。

顾必阶办公室所在的南侧,也差点成了另一个“中央公园”。博物馆建成之后,仍有开发商觊觎此地。因为除了博物馆,汉阳铁厂旧址中还保存下来了数百亩厂区及两个炼钢车间。这两个车间分别建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虽不是张之洞时代的工业遗产,但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从2006年开始,顾必阶与同事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努力保留下这片工业遗产,让博物馆不至于成为一个淹没于高楼大厦之间的孤零零的建筑。

“这里是与市长签了协议的,2007年要拆完,你能留下这个博物馆就已经算是胜利了。” 老厂长徐国敏说。

“我光留下这个博物馆有什么意义?”顾必阶自问道。

他用上了老办法,制造舆论。通过主办、参与各种活动与会议,扩大了自身影响。汉阳区政协委员们也上下奔走,提交建议,引起了武汉市主要领导的重视。最终,这块残缺的汉阳铁厂旧址,总算留下来了。

 

传承

工业遗存包含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记忆,是历史变革的重要见证,对它进行有选择、可持续的保护,也是一个城市性格的最好注脚。但这一切,必须与一个城市的空间改造规划协同起来,必须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远见。

顾必阶的想法是,首先要做大博物馆,不只是面积上的做大,还要将“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扩大成“武汉近代工业博物馆”,要打出“汉阳造”的招牌,要让大家都知道,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源地。而在北方,河北省唐山市也在做类似的努力。

建设“武汉近代工业博物馆”,进而为“汉阳造”背书,赢得了更多的区域认同与合作意愿,甚至与政府达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联结。这让顾必阶此后的运作变得顺畅起来。

他的具体想法有很多。比如在铁厂遗址上建造国际性主题公园,陈列相关文物和资料,重现古代和现代冶炼场景。再比如,将拆除后的上海世博会卢森堡馆引入武汉,永久保存。卢森堡馆面积不大,外墙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抗腐蚀钢材—耐候钢,若能够迁到汉阳铁厂遗址,无论从文化氛围还是景观搭配来看,都是相得益彰。

顾必阶给汉阳区写了一个报告,汉阳区很快交到了武汉市,得到了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的大力支持。

最终,以近代工业博物馆为核心、在汉阳铁厂旧址上建设“汉阳造”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计划提上政府议程。

顾必阶说,“汉阳造”创意产业集聚区由三部分组成:动漫、信息等产业组成的创意产业园、钢材储运区改造成的创业(电子商务)园,以及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升级成为近代工业博物馆—总称“一馆两园”。

市委书记杨松提出,要把“一馆两园”作为全市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打响武汉“近代工业策源地”品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特别交代,将整体项目特别是博物馆项目上升为市级项目,加大力度,分步推进,力争在2011年辛亥革命l00周年时,博物馆基本达到开放条件。

“时间太紧张了,还要建造、布展等等,急不得。”顾必阶一边说着,一边带我们去会议室。

会议室很简陋,一侧墙上还挂着欢迎王石到来的红色横幅—在我们来到这里的前一周,万科董事长王石也来了。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武钢集团总经理邓琦琳与万科集团董事王石达成共识,由武钢提供土地,万科整体打造位于原汉阳钢厂南区的工业遗产文化园。王石说,这“既有企业对武汉的感情,也有个人的一种感情在里面”。

万科进入武汉10年,开发项目14个,已成为武汉非常重要的一支开发力量。在王石看来,高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武汉的流通和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再加上充沛的土地和水资源供应,武汉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对于武汉,他有更远大的规划。

2010年12月7日,王石在自己的微博上写:“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有一位粉丝回复:“可惜的是打完第一枪之后就不知道干啥了。”王石又回复道:“近代洋务运动,武汉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现代工业应运而生,被誉为东方芝加哥,钢铁业是个例子,实际上30年前武汉的重工业地位举足轻重,这些年落后了,随着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武汉再次崛起没有疑问。”

万科请来了世界著名设计师丹尼尔•李布斯金的团队来完成对汉阳铁厂旧址的改造方案。李布斯金是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和纽约世贸大厦重建方案的设计师。对于重建世贸大厦,李布斯金曾说,“自己能确保这个地方仍然是个有意义的地方,呈现了过去,但是对未来发声”。

就在这间会议室里,王石展示了李布斯金设计团队的电子版效果图。顾必阶说,这个设计融合了“一馆两区”,很漂亮,比北京的798要高级,在座的各位都非常喜欢。但他更关心的是,李布斯金以及更多参与其中的人,是不是能“确保这个地方仍然是个有意义的地方,呈现了过去,但是对未来发声”。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晗]

标签:汉阳 博物馆 王朝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