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荆楚艺术人杰:与湖北有缘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


来源:凤凰网湖北整合

人参与 评论

1.冷军 冷军,1963年生于四川。1984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艺术系。现任武汉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在2007年9月22日下午闭幕的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冷军当选为省

3.尚扬

一、艺术家简介

尚扬,男,1942年生于湖北,四川开县人。1981年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曾任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油画展评委等。

作品曾参加英国、法国、瑞士、德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及港、澳、台地区举办的重要艺术展,并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新加坡好藏之美术馆、意大利雷委内皇宫青年博物馆等国内外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二、艺术成就评论

著名艺批家易英先生在《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中提到:尚扬既有对现代艺术的敏感,又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它的画几乎不能用任何一种风格来概括,但能明显感到一种现代艺术精神的存在。也可以说,他用一种现代艺术的语言重新阐释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尚扬油画的成名之作主要以黄土高原为题材,但他沿袭的不是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的思路,不是对现实的再现。他的作品也不同于袁运生和田世信的原始主义风格,画中看不到任何对

民间艺术样式或形象的搬用。他以黄土和黄河为意象提炼出极为概括的形式,通过形式本身的张力高扬了一种本土文化的精神。尚扬能够从众多表现黄土和黄河的画家中脱颖而出,恰恰在于他不是再现题材,而是表现形式。但形式又不单纯是抽象的视觉关系,而是在半抽象的形象上凝聚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因为在那些形象中,黄土高原的人物形象特征和地貌生态特征都转换为形式的张力,直接通过视觉的感受唤起那种凝重而久远的文明意识。

在尚扬看来,人的问题是艺术表现的主体。他的黄土系列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复制和修正视觉形象,而是突出了人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的生命力,在抽象化的形式中凝聚了人的生命力,形式也就人格化了。以后十多年的艺术发展中,尚扬始终站在中国现代艺术的前沿,这与他将现代造型语言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的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分不开的。

三、市场分析

尚扬是近期市场中作品价格涨幅较为迅猛的抽象画家之一。尚扬的抽象画作品从1994年开始进入艺术品拍卖市场,但在20世纪90年代被市场低估,陆续上拍的3件作品没有成交。在2000年,中国嘉德推出《不断掰开的玉米》(1986年作)以6.6万元成交。随后,而2004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推出的《黄河船夫》更以187万元易主,创下了当时个人作品的最高价,2005年北京保利的《楚人竞渡图》(1984年作)以170.5万元成交。在这期间,从总体上看,尚扬的抽象作品突破百万元,但多数作品的整体价位处在30-60万元的价位区间。

2006年,尚扬作品的市场份额有所扩大,作品价格在该年也得到整体抬升——上拍量为24件,成交量为16件,成交率为67%,成交额为924万元。如匡时国际秋拍推出的《有早茶的风景》(1991-1995年作)以85.8万元成交,北京华辰的《古典空间的风景》(2002年作)以77万元成交,江苏嘉恒的《日记-60-1》(2006年作)以68.2万元成交。

到了2007年,尚扬上拍作品量为18件,成交率为100%,总成交金额为954.508万元。从成交率来看,尚扬的作品受到了市场的普遍追捧,虽然在上拍量上有所精简,但买方的追捧度却创造了新高。在作品价格上,上海泓盛秋季拍卖推出的《董其昌计划-5》(2007年作)成交价格高达397.6万元,刷新了尚扬作品成交价格的最高纪录,也使艺术家的作品价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上海泓盛的春季拍卖中,《有阳光的大风景-4》成交价格为62.7万元;北京诚轩秋拍推出的《星光》(1991年作)也以57.12万元成交。

2008年以来尚扬市场比较稳健,2008年上拍作品量为6件,成交4件,总成交金额为298.480万元。2009年上拍6件作品,成交5件,总成交额为884.760万元.其中,在北京保利的秋拍中,《当年长工》以537.6万元成交,再次刷新尚扬作品成交价格的最高纪录。2009年也成为尚扬历年来成交额最大的一年。

2010年尚扬共上拍作品11件,成交10件,总成交额为531.030万元,其中《董其昌计划3》以517.5万元成交,创下了这一艺术计划的最高纪录。

2011年尚扬作品无论是总成交额还是均值都创出了新高,成交总额达到3960万元,成交均值226.06万元/平方米。

四、艺术评论

尚扬自2006年来创作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创作出了著名的《董其昌计划》系列。尚扬自2003年至今所延续的《董其昌计划》系列,源自于1990年后《大风景》系列对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探讨,借用中国明代画家董其昌重新解构中国绘画体系的人文精神。作品名称董其昌计划说明尚扬受到了中国绘画传统的启发。在中国绘画历史上,董其昌堪称处在时代转换进程中的一位“文化解构主义者”,他以艺术史家的身份重新解读在他之前已经十分成熟的中国绘画体系。余虹认为“尚扬的天才在于他发现了“世界”与“风景”之间的视觉关联,他将自然、社会的、观念的、情感的“世界”转换成为可视的“风景”,二者的奇妙结合产生了尚扬独特的视觉空间:大风景。”范迪安认为:“他(尚扬)的这种实验艺术本土化的探索,为当代艺术走出文化观念上西方崇拜和表达方式上的西方模式提供了崭新的经验。”

《董其昌计划》系列,以山水的意象构成,却无传统山水的痕迹。托尔斯腾·罗狄克在看到尚扬的《董其昌计划》感慨道:“风景在这里真正成了人造风景,远远不是某种形式的写照,画家在这里创造了绘画符号,画面在显现不同印迹的同时还复合了时间的因素和历史的因素。特别之处在于,尚扬作为某种程序上的“当代董其昌”,尽管有着对现代画的理解,但同时他也感到自己与中国风景画传统的紧密关系,并且要以现代的形式继续发展这种传统。” 他潜心于艺术语言的多元化尝试和精神层面的深度发掘。他的作品包含有顽强的前卫探索、坚实的艺术功底和醇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既有精神的表达又具语言的魅力。

《董其昌计划-15》,是尚扬先生这一阶段重要的作品。《董其昌计划-15》的艺术观念源自于中国古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共生”的思想启发,通过时空的错位,以一种强烈的文化根性意识,重新解读“天人合一”的哲思冥想。一边是朦胧隐约可见的远山,另一边是抽象绘画。尚扬采取了实景摄影和笔触色块和特殊效果拼贴出互相呼应的冲突性,让观者从强烈的视觉效果中,明确的感受新时代数位媒介与传统绘画方式的互动,人类文明的进化与自然生态的弱化的消长。这些图像兼具图像叙事与形式表达的双重功能。尚扬先生运用这样的视觉魅力将简洁的艺术语言发挥得恰到好处,看似内敛却充满了思维和艺术表现上的张力。由于其典雅的图式下所揭示的问题的深刻性,以及浸漫在作品中的深刻的人文关怀,因而具有了历史感。

《董其昌计划-23》,是尚扬先生这一阶段重要的作品。在《董其昌计划—23》,中,尚扬采用了董其昌的山水图式。作品看似是一座实体的大山,却是一个虚拟的影子,实景摄影和绘画拼贴的产物。《董其昌计划-23》让人们感受到新时代数位媒介与传统绘画方式的互动,现代科技对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托尔斯腾·罗狄克评论道:“风景在这里真正成了人造风景,远远不是某种形式的写照,画家在这里创造了绘画符号,画面在显现不同印迹的同时还复合了时间的因素和历史的因素。特别之处在于,尚扬作为某种程度上的’当代董其昌’,尽管有着对现代画的理解,但同时他也感到自己与中国风景画传统的紧密关系,并且要以现代的形式继续发展这种传统”。

《董其昌计划-28》,是尚扬先生这一阶段重要的作品。在《董其昌计划—28》中,尚扬部分采用了董其昌的山水图式。作品整体看似是一座实体的大山,却是一个虚拟的影子,实景摄影和绘画拼贴的产物。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任谦]

标签:当代 作品 冷军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