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生态控制线锁定增长边界


来源:长江网-武汉晨报

人参与 评论

5月3日,武汉市誓师“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一幅更美好的民生图景跃然纸上: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洁净,居民生活更有尊严、更健康、更幸福。 武汉市描画的远景规划“蓝图”,正越来越清晰地凸现

5月3日,武汉市誓师“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一幅更美好的民生图景跃然纸上: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洁净,居民生活更有尊严、更健康、更幸福。

武汉市描画的远景规划“蓝图”,正越来越清晰地凸现。

今年3月,《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规划纲要》审议通过。其中,对武汉的总体目标定位有2个,一个是“国家战略中枢型的国家中心城市”,另一个就是“文化与生态特色鲜明的魅力宜居城市”。

今天,武汉面临着第四次崛起的战略机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正当时。

5月,武汉市公布《武汉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划出“最严”生态底线,锁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无序发展,奠定百年生态格局。

武汉,坐拥特有的自然禀赋,正创造着更多绿色福利。

一根“铁线”

划定城市生态底线

“大江大湖大武汉”,大,是武汉的特色,但城市可持续发展不能以“大”取胜。

武汉提出“三镇三城”的城市空间结构,既要增强三镇之间的联系,实现功能互补;又要注重三镇内部基础设施功能的完善,独立成市。

如何防止“摊大饼”,为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态资源与发展空间,成为决策者思考的问题。

今年5月,答案正式出炉——武汉市公布《武汉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划出“最严”生态底线,城市生态底线的划定,犹如一根“铁线”,锁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无序发展。

按规划,武汉市域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面积占3261平方公里,其中,生态用地将占近60%,与伦敦、中国香港水平相当。

1814平方公里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包括1566平方公里的生态底线区和248平方公里的生态发展区。前者作为城市生态安全最后的底线,遵循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后者在满足项目准入条件的前提下,可有限制地进行低密度、低强度建设。

与以往土地划线保护明显不同的是,此次规划将城市绿线精度由1:10000调整到1∶2000。市规划局负责人介绍,今后若再有越线违建,还想以政府所划线精度不够为由打“擦边球”,就行不通了。

同时,武汉谋划“1+6”的城市格局,主城区控制在三环线以内,6个新城区各集中规划建设一座新城,形成“主城+新城组群”发展格局。这一举措,旨在强化中心城区与新城区的生态隔离。

“铁线”划定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已多番博弈。武汉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武汉开发区现有军山、龙灵山、金鸡山3大山系共7座山,部分山体植被遭损坏。“环境破坏了,再多GDP都难以弥补。”武汉开发区决定,将其中5座山,纳入33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用绿线固化山体,拒绝开山采石和钢筋混凝土建筑。

有人算了一笔账,该地块市场价每亩约200万元,从33平方公里中拿出1/10开发,土地收益就有100多亿元。“以前挖山填湖增地追逐高GDP,现在要努力留住青山绿水。”武汉开发区绿岛实业公司经理林金辉表示。

推进立法

合力保障生态建设

作为一座滨江滨湖城市,武汉因水而兴,受水之扰,3500年的文明传承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水相依、人水相搏的治水史。

市十二次党代会,武汉确立建设“东方水城”的目标:把水治理好,把湖管住,实现“一湖一景”,构建气势恢弘的大都市水岸景观,重显大江大湖的城市风貌,为打造美丽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战略支撑。

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发展不能以生态破坏为代价,更要避免重蹈“边治理边污染”的老路。要坚决守住全市166个湖泊,“湖泊一个不少、水面一寸不减”。

依法治水、依法护湖,武汉在全国率先建立比较完备的水务法规体系。相继出台《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等7部地方性涉水法规,《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4部涉水政府规章。

去年武汉市制定《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为湖泊划定水域“蓝线”、绿化“绿线”、建筑控制“灰线”3条保护线,今年将延伸到新城区,覆盖全市166个湖泊。

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前不久,9800亩的东湖子湖后湖,在一根“蓝线”的助力下,拆除160余米长、4米宽的围埂,与分隔多年的30亩鱼池水面“合体”,连成一片完整水域。市水务局局长左绍斌明确表示,水面已成一体,就应保持其貌,不能再动土方。

今年,武汉市将湖泊保护工作纳入绩效目标考核。166个湖泊的官方“湖长”名单,向社会公示,作为守护湖泊第一责任人,接受全民监督。以“湖长制”为基础的责任链条环环相扣,形成“重拳治湖、铁腕护湖”的合力。

水网山系林带

全景构建生态廊道

武汉,一城江水半城山,群山环抱,龟蛇对峙,深入城市心脏的东西向山系撑起城市脊梁。

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格局,令城市生态廊道的打造拥有了更多可能和动力。水网、山系、林带,将城市生态景观单元勾连,立体的生态网络体系正在形成。

“大东湖”生态水网、汉阳“六湖连通”、金银湖水网“七湖连通”等重大水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它们成为武汉地区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全国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参考和范例。

近年来实施的“清水入湖”工程,截断入湖排污口290个,日截留入湖污水60余万吨。前日,最新截污日程表出炉:最迟明年9月,实现东湖、南湖、墨水湖、龙阳湖、汤逊湖主要排污口截污。

武汉,山水相依。主城区,58座山隐于三镇;新城区,229座山绵延起伏。华中农大教授、博导高翅评价,武汉实施的以蛇山南坡绿化为代表的山体绿化,构筑起武汉最具特色的山水十字轴。

今年,武汉市投资10亿元启动“山体修复”计划,重点修复治理公路、铁路、水路沿线,开发区、风景区、居民区可视范围内的破损山体,进一步实现显山透绿。

已建成的全长90公里的三环线绿化带、正在建设的全长143公里的四环线林带,都为江城构筑了一道道美丽的绿色生态屏障,形成一条条“环城生态廊道”。

2015年,第十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武汉市举行。作为主会场的张公堤森林公园,眼下已粗具雏形。建成后,它东至汉口江滩,西至汉江江滩, 长20余公里,宽约百米,将与汉口江滩公园、汉江江滩公园对接,形成“绿色围城”的生态景观。市园林局局长苏霓斌自豪地说,它将实现多重历史性改变:张公堤沿线的历史性“灰带”变成现代版“绿带”;园博园周边的廉租房将变成“堤景房”……

越来越多的绿色福利,散落在这座城市的角落,市民信手拈来,感受着这座城的生态宜居。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卓]

标签:生态 武汉 保护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