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七十年代中国女性:女知青不爱红装爱武装


来源:凤凰网湖北频道综合

人参与 评论

上世纪70年代之于中国人,是一个政治上高度攫取人们注意力的年代,能有剩余精力关注审美、时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非常奢侈的。 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1971年10

上世纪70年代之于中国人,是一个政治上高度攫取人们注意力的年代,能有剩余精力关注审美、时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非常奢侈的。

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3年,张铁生成白卷英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祖国山河激荡十年,穿衣打扮潮流偶像这些小节便很自然的被忽略了……

70年代,女人们的打扮似乎仍和60年代无异,“不爱红妆爱武装”稍稍改变了些,私底下会在内衣、丝巾、鞋袜上追求新鲜的款式和花色。旗袍、西装、短裙、泳装是肯定无法考虑了。女装基本上还是绿军装的天下,和男人着装一样,是看不出性别差异的。当时中国长期战备,和美苏对峙加上对越自卫反击战、国内武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革命化、军事化是穿着上的关键词。“十亿人民十亿兵”,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祖国上下,一片军绿色……

尖领衣服、喇叭裤、花衬衫、手工毛衣,是70年代末的诸多突破,给女性带来了一次次惊喜,1974年流行的大尖领子衣服,1975年流行的卡其喇叭裤,1978年时兴的蒙着尼龙布衫内衬定型棉外套和黑布鞋,都是70年代女性审美的标志性事件。

女知青——青春无悔

“知青”,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400多万人用青春和热血铸造了这一名词。年轻一代,一听到女知青,估计会想到符馨尹在《天浴》中的角色,该部电影自然是不必赞同,但符馨尹在片中女知青的形象,确是那个年代很多上山下乡女性青年的真实写照,清新、执着、永远充满激情……

“四川很有希望”,这是当年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也就是这句话,许多北京、上海的女青年怀着对神秘中国大西南的憧憬和向往,舍弃了在大城市的前途,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跟随滚滚革命洪流,上山下乡,将自己的青春和美丽都留在了祖国的西南边陲。

“混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我们也有两双手,不在城市吃闲饭”、“反修防修,缩小城乡差别”就是这些符号,把数百万城市姑娘送到了乡村农场。

在云南的热带雨林、在重庆的石矿厂、在安徽沂蒙山的果园、在新疆的高原草场……她们脱下漂亮的时装、高跟鞋,换上全民统一的粗布衣、黑色带扣布鞋,飘逸的披肩长发也变成了两根放在胸前的麻花辫,端着小木盆、拿着棒槌到河边洗衣服,拿着农具和老乡一起下地干农活,和边防战士一样站岗放哨……当时她们和男人一样的工作量,早上6时多就起来工作,直到晚上6时才休息,午饭也是在田基、果场等劳动现场吃。在知青群中,最辛苦的还是属于所谓的青年突击队。这多由最能吃苦耐劳的知青组成,“急、难、险、重”的工作都会由她们去完成。绿军装、工人头、城里的内衣、永远压在枕头下的花丝巾,这些便是数以万计女知青的打扮,正是这种打扮,见证了那个年代的矛盾审美观,在统一和压抑中,充溢着女人对鲜艳色彩和与众不同的向往……女知青是一种很复杂的角色,她们的美在那个年代也很复杂和矛盾,她们就是在都市小姐和农民角色两边摇摆,穿衣打扮亦是如此。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晗]

标签:七十年代 中国女性 文革 知青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