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未来城市发展模式:“中心城区+新城区”的紧凑型城市


来源:武汉城市规划协会

人参与 评论

城市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场所,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城市是否可持续、是否有前途,与这座城市的总体布局、空间尺度以及个性魅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把我们的家园规划建设得更好,是生活在城市中每个人的共同心愿。 在城

城市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场所,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城市是否可持续、是否有前途,与这座城市的总体布局、空间尺度以及个性魅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把我们的家园规划建设得更好,是生活在城市中每个人的共同心愿。

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破解“大城市病”、“摊大饼式”发展、大拆大建、千城一面等问题。针对城市的欠账和弊端,我们正在持续大规模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项目,但常常是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如果没有长远眼光,没有很好的总体规划,就不可能从拆了建、建了拆的循环往复中走出来。面对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痛下决心予以破解。

绝不能“摊大饼式”发展,切实促进城市轴向紧凑拓展。“摊大饼式”建设城市所形成的城市病难以根治,已成为共识。我们绝不能继续让城市不加约束地向外蔓延发展,要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紧凑型城市”。我们已经确定了“中心城区+新城区”(主城+新城)城市空间总体布局,关键是如何形成这一格局。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证明,划定生态控制线,实施生态功能区建设,是锁定主城边界的有效手段。我市主城与新城生态控制线和生态隔离带已经划定,虽然已颁发“市长令”和人大通过的“决定”,但目前的问题是落实不到位。不少人原则同意,具体反对,总希望本地区少一些绿地、少一些生态隔离带,总想蚕食绿楔,多搞一些开发。主城仍在继续向外蔓延,新城也希望更多地靠近主城发展。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主城新城将连成一片,实际上还是在“摊大饼”。

对于这个事关城市生命的根本问题,不能有丝毫含糊和摇摆。要加快建设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府河湿地公园、武湖生态农业园、天兴洲郊野公园等项目,保护好府河、武湖生态绿楔,有效锁定汉口主城区增长边界;加快建设大东湖生态水网、九峰森林保护区、汤逊湖公园、黄家湖公园等项目,保护好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生态绿楔,有效锁定武昌主城区增长边界;加快建设后官湖休闲度假区等项目,保护好后官湖生态绿楔,有效锁定汉阳主城区增长边界。结合绿楔的保护,加快建设竹叶海公园、戴家湖公园、杨春湖公园、汉阳六湖连通等工程,严格锁定三环线生态隔离带。在生态隔离带和绿楔范围内,严格划定禁建区,严格项目准入,现有企业和居民区要坚决有序搬出。

规划建设错落有序、疏密有致的城市内部空间。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不仅表现为城市外部空间的无序蔓延,也表现为城市内部空间开发强度简单划一,城市没有高低起伏,没有层次感。说到底,就是在城市建设中,没有处理好集中和分散的关系。科学高效的城市内部空间开发,既要在某些区域相对聚集,又要在一些区域相对疏散,不能处处都是高楼大厦,让人感觉平淡、乏味、拥挤、压抑。

国外先进城市一般在城市核心区,按照集约高效的理念,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10—20平方公里的高密度区域(称之为CBD或Downtown)。在这个区域内,各种商业商务功能高度聚集,人口高度密集,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地下空间充分开发,地上地下融入一体,置身其间,往往令人难以分辨哪里是地上,哪里是地下。结合武汉实际,我们也要确定几个区域进行高密度开发,尽量凸显城市中心核心地位。可以在长江一桥、二桥之间,汉江的江汉二桥以下这个范围内,如果再大一点,可以考虑从鹦鹉洲长江大桥到二七长江大桥,在这一区域内选择几个地方进行高密度开发,建成像美国曼哈顿、上海陆家嘴一样的城市核心区。

一个城市一定要有部分区域适当开敞,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特别是在山体、湖泊周边和历史文化街区,更要注重规划建设低密度区域,不能让高楼随意建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在这个区域如果竖一栋高楼,就会对这个区域的城市景观,产生致命性的伤害。比如,在汉口原租界区、中山大道核心区、武昌古城等历史文化街区,龟山、蛇山、珞珈山、洪山、东湖、月湖、墨水湖等山体湖泊区域,就只能规划为低密度区。

不论是高密度区,还是低密度区,我们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尺度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确,为市民提供优质、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市民栖息之所。未来的社区,一定是环境舒适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有序、人际关系和谐。比如,都应该具备步行街、公共空间等功能,不能吃碗热干面、买份报纸,都要跑很远的路。比如,社区文化丰富多元,邻里关系和谐包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相互守望、融洽相处。

彰显城市个性魅力,着力解决“千城一面”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一些大大小小的城市变得越来越雷同:一样的玻璃大厦、一样的立交桥、一样的宽马路、一样的大广场……漫步在这些城市的繁华街道,往往会产生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在这样的城市无论住多长时间,也不会留恋。和这些城市一样,武汉的城市个性正在悄然消失,城市的辨识度、识别度也在不断下降。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不注重塑造城市特性、彰显城市魅力,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子孙后代对武汉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将会荡然无存。

城市不能“千城一面”,只有保持个性和特色,才能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彰显武汉的城市个性和魅力,关键是要联系武汉的实际,落到实处。要保护好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根脉。比如,汉口的沿江大道是武汉近代开埠的标志,历史上是重要的租界区,各国不同风格的建筑在这里聚集,可以说是万国建筑博物馆,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武汉人的记忆中,是武汉为数不多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也是对我们的子孙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建设汉口沿江商务区,一定要控制开发强度,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恢复其历史风貌,再现百年老汉口的辉煌。

再如,我们正在规划建设的汉正街商务区,不能看到旧房子就一拆了之,一定要保留延续老汉正街垂江式的街巷(药邦巷、淮盐巷、泉隆巷),保护好城市肌理,恢复新安会馆徽派建筑风貌,找回叶开泰、谦祥益、汪玉霞等老字号的根脉,重现当年万商云集的繁华盛景。

还有,沿江大道到京汉大道这个区域,要以中山大道为核心,特别是江岸区、江汉区的中心部分,实行整体规划保护,尽量按照民国时期风貌,重现中山大道的繁荣,找回民众乐园的风采。同时,武昌昙华林、都府堤,汉阳洗马长街、龟北路等其他历史文化街区,都要按照这样的思路,规划好、建设好、保护好。

城市特色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市的主色调、城市建筑的总体风格、城市的天际线、地标建筑、中心点等。究竟武汉城市的主色调应该是什么样的?外在建筑形态的主基调是什么?重要细节的处理如何把握?等等。我们还不是特别明确,需要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深谙武汉历史文化的学者好好研究。在此,我只想强调一点,我们的城市建设绝不能都是“舶来品”,都是“殖民式”的建筑,都是外国建筑设计的试验场;绝不能一味地简单模仿,绝不能只讲实用,不讲外形美观。建筑外观和街道立面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应统筹谋划。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李娜]

标签:凤凰湖北 武汉 城市 发展模式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