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如何化解 德国大选牵动欧洲神经
原标题:德国大选牵动欧洲神经核心提示:欧洲人关注德国大选的原因仍是如何化解欧债危机。 欧元区的这场主权债务危机,相继在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五个主权债券信用评级较低的经济体爆发
原标题:德国大选牵动欧洲神经
核心提示:欧洲人关注德国大选的原因仍是如何化解欧债危机。
欧元区的这场主权债务危机,相继在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五个主权债券信用评级较低的经济体爆发,如今已步入第四个年头。谈及欧元区现状,“尚不明朗”、“恶性循环”、“远未结束”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虽然今年第二季度欧元区整体经济增长0.3%,德国经济增长0.7%,均好于预期。但与此同时,“希腊将需要第三轮援助”的可能性也浮出水面。虽然预计100亿欧元的援助金额将远远低于此前两次总计2400亿欧元的规模,但在德国大选临近之际,该话题已足够敏感。
这种“解囊相助”并非长久之计,人们更期待9月22日即将“开锣”的新一轮德国大选:辛勤工作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德国选民将把票投给谁?而作为欧洲“主心骨”的德国又会将欧元区的命运带向何方?
高失业率困扰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江学时对《支点》记者表示,欧债危机总会得到解决,其最危急的时刻“已成往事”。
“这个最危急的时刻是指2012年5月至6月,希腊议会选举前各派政治力量博弈与希腊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交织在一起的这段时间。”他说。
欧债危机“祸起”希腊,不过,欧洲统计局数据显示,希腊GDP增长率已从2011年的-7.1%上升到2012年的-6.4%,2013年预计为-4.2%,2014年有望实现0.6%的增长。
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公布的希腊经济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了不容乐观的方面,即政府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已升至176%。
此外,希腊虽然在矫正国内财政赤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外账户逆差大幅下降,但却由于结构性改革犹豫不前付出了不菲的代价:经济产出与2007年峰值相比下降了25%,25岁以下青年人的失业率已高达57%。
希腊饱受高失业率困扰在欧元区不是个例。目前,整个欧元区约有一半的失业者集中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就业前景也不乐观。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欧债危机》作者张志前向本刊记者介绍,今年5月,欧元区整体失业率达12.1%,为欧洲统计局自1995年以来发布这一数据的最高值。
尽管今年6月底的欧盟峰会达成共识,决定于2014年至2016年间注资60亿欧元,以应对青年失业率高企的挑战,但张志前指出,这种政府花钱“买就业、买繁荣”的方法“治标不治本”,改善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各国尽快找到有效的刺激增长策略。
“紧缩”要不要?
正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欧元区重债国在获得纾困的同时,也被附加了条件——严格遵守“财政纪律”便是其中之一。
江学时称,在规定时间内将财政赤字和债务降低到规定的指标,这一严厉的“双规”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反对救助的德国纳税人,并敦促受援国通过紧缩政策改善宏观经济基本面。
降低财政赤字最重要的措施是减少社会福利、公共部门裁员减薪、增加税收及私有化,但这些措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副作用”。
江学时进一步指出,“紧缩”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重债国,罢工和游行几乎从未间断,这也是多个国家发生政府更迭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紧缩”损害了经济增长活力。由于中小企业更易受反危机措施的影响,结果只能缩小生产规模、裁员或倒闭,使劳动力市场雪上加霜。
用张志前的话来说,整个欧元区国家似乎深陷在“债务到期-债务违约-资金救助-财政紧缩-经济瘫痪-无力偿还”的恶性循环中。
而德国长期以来在欧洲事务中保持低调,宁愿让法国、英国甚至意大利“出风头”。但欧债危机把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的德国“推上了前台”,成为欧盟救助方案中的最大出资方。 德国也被认为是欧洲事务的“发号施令者”、紧缩政策诞生的地方。如今,紧缩政策饱受诟病,德国沦为“替罪羊”和被指责的对象。
想从德国民众的口袋中掏钱救济重债国,德国政府必须有所交代,向借钱的国家提出条件,即按照德国的思路和模式进行改革和整顿。
德国有自信的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经济室胡琨博士告诉《支点》记者,德国曾在2004年和2005年间长期丧失竞争力,当时采取的改革方案与今天提供给欧盟的方案大同小异。因此德国人认为,在单位劳动成本虚高的情况下适度紧缩,恢复国民经济竞争力是可行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部主任崔洪建表示,从德国的立场来看,这似乎无可厚非,但欧元区各国经济条件、社会结构和竞争力参差不齐,希腊人的工作效率和态度显然不能和德国相提并论,因此德国自然会招来“怪罪”。
在胡琨看来,紧缩政策“张弛有度”。“紧缩”是针对财政上不必要的开支,把更多资源用在“刀刃”上,比如对中小企业信贷及青年人就业更加“慷慨”,这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方向,本质上并不冲突。 “表面上看,政府被‘紧缩’得无力投资,但实际上投资并不见得是发展经济的唯一途径,甚至不是真正可取的途径。”他说。
欧元的先天缺陷
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不单是紧缩政策的去留,就连欧元这一被认为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为重大的成果”也遭遇了质疑,各种担忧此起彼伏。
在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下,欧债危机成了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政策的弊端与缺陷。 张志前指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称为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两条腿”,在十几个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实施单一货币政策,而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这好比一个“跛脚”行走的人,无法保持平衡,也无法走得更远。
崔洪建表示,在多个主权国家实行单一货币,本就是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政治和经济行为,必然存在失败的可能。事实上,支持和反对欧元的力量始终存在,只不过在危机期间暴露得更充分,斗争得更激烈。
目前,国际上诸如欧元“崩溃说”的言论不绝于耳,但这种悲观论调有待商榷。记者采访发现,中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欧元区解体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不可承受之重”。
荷兰国际集团(ING)的一项研究显示,欧元崩溃后,欧元区所有国家不得不重新采用原来的本国货币,为应对汇率的快速下跌和资本外逃,各国将采取资本管制,其结果是GDP大幅下降:德国将下降7%,希腊下降幅度则高达13%。
随之而来的是欧洲软实力和国际形象大打折扣,无怪乎德国总理默克尔常说,没有一体化的欧洲只有“死路一条”。
既然欧元的崩溃将形成难以估量的经济和政治代价,其“先天”缺陷有没有办法“后天”完善呢?
“一直在不断完善。”胡琨以银行监管一体化为例,“银行监管的权利应该属于成员国主权层面,这曾经被认为是不可撼动的。”
今年5月22日,欧洲议会批准“银行单一监管机制(SSM)”正式出台,审慎监管的权利移交给欧洲央行,负责对有系统重要性的近200家银行直接监管。
银行监管模式从“母国控制”转向“审慎监管”,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制度转型。胡琨指出,德国拥有大量的小银行,统一监管或将造成机制僵化,不过德国还是作出了“让步”。
在江学时看来,德国不会听凭危机恶化到摧垮欧元的地步。推动欧洲一体化,德国不仅有强大的政治决心,而且也将从中“获益”。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