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中国经济又到“转方式”关键时刻
又到“转方式”的关键时刻在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后,中国迎来了政策密集发布期。自7月20日以来的一个多月内,国务院先后推出了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月销售额不超2万元企业免征两税、“营改增”试点扩至全国
又到“转方式”的关键时刻
在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后,中国迎来了政策密集发布期。自7月20日以来的一个多月内,国务院先后推出了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月销售额不超2万元企业免征两税、“营改增”试点扩至全国、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宽带中国”、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等重要政策。
可以看到,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具有“长短结合”的特点,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充分彰显了新一届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期到湖北视察时也提出,构建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靠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出路。
回顾历史脉络,地处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历程上恰可看作是新中国的一个缩影。
解放后,中国借鉴前苏联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有“九省通衢”美誉的湖北,被选定为“南方工业基地”。一时间,湖北的投资规模高居全国前列。
这种战略在推行初期,带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很快便陷入了困境。因为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增长离不开投资拉动。然而,在那个基础尚且薄弱的年代,资本并不是中国的优势,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难有持续性。
着眼长远,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中国选择出口外贸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突破口。
以技术引进、低成本要素投入为主要特点的出口型经济,大幅提升了经济效率,沿海地区得以率先发展,中国经济迈入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
然而,值得警醒的是,中国在跃居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也因数十年粗放发展带来一系列困难。
所谓粗放发展,指的是主要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来实现经济增长。具体来讲,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拼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规模效应,总体上靠的是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资源的“堆积”,结果带来了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内需不振、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高、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如今的中国,再次站在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十字路口。
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前沿领先的欧美国家,还是后发追赶的“亚洲四小龙”,其经济增长大多都经历过由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的转变。与粗放发展不同的是,集约发展强调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在增长中的主导作用,而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又要靠持续创新来推动。
历史的巧合总是不断上演。尽管在上一轮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周期中,以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逐渐被沿海地区赶超,但在新一轮探寻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关键时刻,湖北则有望成为中国向集约发展模式转型的探路先锋。
当前,中国发展格局由主要依靠外需向外需内需共同拉动转变,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向东中西部协调共进转变,中部地区正在成为扩内需和调结构的前沿阵地,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成功,具有全局战略意义。(支点杂志2013年9月刊)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