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三角后发突围 成为赶超中部其他省份新的增长引擎
滨湖新区紫云路。(吴芳 摄)原标题:皖三角后发突围 核心提示:皖三角已成为安徽赶超中部其他省份新的增长引擎 台商罗新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在苏州市场前线亲自督战,但产品供应仍将面临断货的风
“降级”风波
在叶青看来,安徽将国家政策“下放”,做活“皖三角”,形成了安徽省内相距约170公里左右的“金三角”。
从区域地理格局上看,芜湖与马鞍山同城化、跨江联动江北产业集中区,是安徽省向东发展的排头兵和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江南产业集中区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及武汉都市圈辐射的交集地带,地处池州、铜陵、安庆三市的黄金三角。
安徽学界深信,安徽谋划的“皖三角”战略,将是其缩小与其他中部省份差距的重要战略支点。
但直到去年2月,两个产业集中区由“省直管”变为地级市“代管”。集中区的“降级”令外界一度怀疑“皖三角”战略出现松动。
叶青也注意到两大产业集中区的“降级”。他认为,两大集中区改由地级市“代管”之后,地方政府利润“均沾”,这或将能提高地方的积极性,这样更容易把集中区做起来,比原来的体制好一些。
“原来是想‘省直管’,抛开当地的地级市,成为省政府的两块‘飞地’,现在看来比较困难,地方支持力度有限。”叶青进一步称,“降级”还给当地企业带来利好。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吕连生是参与皖江示范区规划编制的专家之一。他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指出,集中区实际上是安徽省政府从区域所在地市划出的一块“飞地”,厘清省市和集中区的关系成为开展工作的前提。一是集中区所跨地市之间的协调机制,其次是管委会的权威。
现在“降级”后,工作机制上可以显得更顺畅。“很多手续可以直接在池州当地办理,无需走省里办手续了。”罗新发表示,“降级”对企业而言是件好事。
更重要的是,在土地指标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两个集中区与所在地市之间的土地指标之争,已是公开的事实。虽然安徽省在升级层面上对土地指标进行了调控,但如何平衡芜湖市与江北产业集中区、池州市与江南产业集中区之间的土地利用,一直存在利益之争。
“现在全部由芜湖市、池州市管理,可以更好地协调解决土地利用的问题。”安徽省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分析说。
跨区域合作难题待解
实际上,两大集中区在实现招商引资过程中已暴露出部分尴尬。
翻阅江南产业集中区的资料显示,每次在外举办大型招商推荐会,仅池州一市在大张旗鼓,而如何与安庆、铜陵两市形成跨区域协调联动,成为摆在两大产业集中区眼前的难题。
以江南产业集中区为例,其起步区37平方公里尽在池州市境内,隔江相望可见安庆,东边与铜陵市接壤。
池州一位当地市民伍晶晶表示,关起门来说,近年来池州市发展速度有目共睹。由于地理原因,池州与铜陵一直走得近,铜陵是资源型城市,池州是生态型城市,两者有较强的互补性,加上江南产业集中区与九华山国际机场均建在两市之间,“池铜一体化”更易操作。
“池州获利最大,这是肯定的,至少就业量会增加。用的还是池州的地,池州的土地收入会增加,或者土地所占股份会使池州轻松一些。”叶青称。
叶青还看到的另一短板是,两大产业集中区均建立在“生地”上,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这使得外来企业生存发展存在一定问题。
“我们有的工业生产原料是从江苏昆山市购买的,当地还不能生产,”罗新发对“生地”上的新城颇有感触,称池州还应加大招商力度,完善园区工业生态产业链结构。
“至少要十年左右才会成为成熟的经济区,原因在于所依托的池州与芜湖的经济规模仍有限,其辐射能力不够强。”叶青分析说。
在采访中,本刊记者了解到,安徽省内对产业集中区的布局,一直存在争议。多位区域经济专家认为,产业集中区不应该布局在远离城市的“生地”上,而是邻近中心城市,一个依托合肥、一个依托芜湖。这样不仅有利于招商引资,还能借助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加快集中区发展。“现在变成以地级市管理为主,有一种回归到原来的感觉,是在‘回头’。”一位经济专家分析说。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张权发认为,从发展现状看,“一张白纸”从零开始,避免了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艰难,可以高水平地编制规划,高起点地定位产业发展方向,零障碍且大空间地促进区域发展。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