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两千多年前,楚绣风靡天下,“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这句出自《楚辞》的诗句描绘了当时楚绣的兴盛,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源于楚绣的汉绣被评为武汉城市地理标志,然而,其在当代的传承却不算红火。

汉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武汉城市地理标志

国家级非遗项目“武汉汉绣”日前被国家工商总局获准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商标”。这是我省首个文化类地理标志商标。[详细]

汉绣的历史起源:传承千年楚风汉韵

汉绣作为一种专门的指代,在清朝嘉庆年间出现。清嘉庆年间,江夏、夏口因为刺绣汉剧的戏衣而开始初具行业规模。咸丰年间,官方“织绣局”于汉口集中省内民间绣工绣制官服、饰品等。[详细]

汉绣师傅绣出“汉绣”招牌

汉绣师傅绣出“汉绣”招牌

汉绣传人任本荣先生

汉绣传人任本荣先生

汉绣服装作品被收藏在艺术馆内

汉绣服装作品被收藏在艺术馆内

内容:与楚文化紧密结合

同兴里

汉绣乡土气味浓郁,楚文化氛围下民间戏曲的发达、巫风巫术的盛行为刺绣走向民间提供了生长的沃土,每个图案都是楚地民俗的直接或间接呈现。汉绣不仅仅是刺绣,它还承载着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技巧的界限,汉绣的千针万线绣出了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详细]

图案:花草禽兽 金线人物

鼎新里

汉绣,承袭楚风,在图样上多喜龙凤鸟兽、花草或两者结合,衍生出“龙凤呈祥”“龙飞凤舞”“四季富贵”等吉祥观念。金线人物类刺绣也是汉绣的一大特色,极大的保持了汉绣来自民间的纯朴气质,又不失楚文化的飘逸、 汉绣的富贵等艺术特色。[详细]

绣法:粗而不陋 平中见巧

江汉村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它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详细]

颜色:艳而不俗 清新明快

汉润里

汉绣以红、黄、绿、白、黑五色中的“上五色”亦即五色中最鲜艳的色调为主,色彩极其丰富、富丽。它多用深色做底色,衬托画面主要图案,讲究实绣,使作品完全不褪色,完全靠一针针把它拼起来。正是这些鲜明的特色,使汉绣成为雅俗共赏的绣种。[详细]

咸安坊

汉绣第四代传人任本荣:文革苦守手稿 如今担心传承

 

任本荣老先生1935年出生于汉口的绣花街,也就是如今的大兴路。作为汉绣的第四代传人,别人学四年就能出师,而自己学了九年。从设计、配色、刺绣,到收势、成装各个环节,任本荣都是精益求精。老人家至今还记得自己的第一幅作品。

 

文革期间,任本荣不得不放下自己心爱的绣花针。“踩了两年的三轮车,烧了八年的锅炉。业余时间,偷偷地整理一些资料、手稿。”不能刺绣了,当然很失落。不过,最让任本荣难过的是大量的祖传汉绣作品被文革小将们洗劫一空。“师傅的师傅手上的一些好东西,后来都传给了我。后来,我们家被抄家三次,都被那些人拿走了,或者烧掉了。”[详细]

北大毕业生拜师学汉绣 任本荣:希望有生之年多出好作品留给后世

 

“现在只有一人跟我学汉绣,是26岁的蒙古族姑娘哈斯其木格。”任本荣介绍,哈斯其木格的学习是从零开始,“我还要对她进行最后的考核。”说到举行拜师仪式,任本荣十分严格。任本荣希望,哈斯其木格能将汉绣文化发展下去。 

 

哈斯其木格从北京大学法学系毕业后,就在一家企业做文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朋友在武汉逛街发现了一幅汉绣作品。“我当时就被艳丽的色彩和华丽的针线吸引了”。哈斯其木格说,得知汉绣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时,她决定要成为汉绣文化的新传人。[详细]

大陆坊
洞庭村

武昌区政府扶持 千年汉绣能否找回昔日辉煌?

 

武昌司门口红巷艺术城里,黄春萍的绣坊格外显眼。汉绣艺人黄春萍最近特别忙,刚刚过去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她的汉绣作品大放光彩,又给她带回了不少订单:“有15家刺绣,四大名绣肯定都有的,在那个市场上那个时候我这里销售是最好的,经过这些活动,国外的华人包括内地的都有(来找我的)。”

 

汉绣大师杨小婷说,流水线式的加工、高度复制的产品使苏绣失掉了原有的文化韵味,她希望,汉绣能走另外一条路:“我觉得因为它赋予它更多的是一种内涵,一种民族的东西,应该是属于一种文化。我们必须挖掘我们自己的特色,拥有我们自己地方的风格,我觉得这是首当其冲的。”[详细]

上一张
下一张

昙华林深处的汉绣绣阁

美丽安静的昙华林中,坐落着汉绣绣阁。

8
01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