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武汉设计双年展落幕。根据市民网络、现场投票情况,古德寺、江汉路水塔、湖北省图书馆、晴川阁、武大行政楼获封“武汉城市地标”。[详细]
第二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公布五座“武汉城市地标”,古德寺以104155票位列城市地标之首。资料显示,年龄最长的晴川阁建于公元1522至-1566年,年龄最小的湖北省图书馆,也有77岁高龄。[详细]
武汉再添五座城市地标之:古德寺
武汉再添五座城市地标之:晴川阁
武汉再添五座城市地标之:武大行政楼
古德寺(104155票) 建于1921年至1934年,由隆常禅师主持建设,位于武汉市汉口黄浦路上滑坡路74号。该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多样混合的折中主义建筑特征,整体上具有西方古代建筑理性气质,在汉传佛寺中实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历史研究和旅游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1年始建现有的大雄宝殿。后来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禅寺”。“文革”前古德寺与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详细]
江汉路水塔(104110票) 建于1908年,始为城市给水与消防瞭望之用,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监制,曾是武汉最早的高层建筑之一与重要的地标建筑之一,位于武汉市中山大道539号,现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水塔是汉口近代消防标志性建筑物,在很长一段时期,它承担着消防给水和消防瞭望的双重任务。水塔建成后,汉口各主要街巷陆续安装了消防水门,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救火的水源问题。在上个世纪,消防水门历经太平水门、消火栓的发展过程。[详细]
湖北省图书馆(104051票) 建成于1936年,为缪恩钊设计,位于武汉市蛇山南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图书馆始建于1904年,由张之洞创办,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近3万平方米,馆藏总量达400多万册(件),其中古籍善本45万余册,近50个学科(领域)文献达到或接近研究级水平,凡与本省政治、 经济、文化、科学发展相关的重要典籍基本齐备,建立了较完整、合理的藏书体系,对全省经济建设,科研生产和科学决策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被誉为“楚天智海”。[详细]
黄鹤楼(票数:103616)位于蛇山的黄鹤矶头,素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
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主楼高49米。[详细]
武汉长江大桥(票数:101577)横跨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详细]
江汉关(票数:97866)位于汉口沿江大道江汉路口,1924年落成,占地1499平方米,高约46米,钟楼顶端高出地面83.8米。是一座具有希腊古典式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详细]
武汉大学图书馆(票数:95606)源于19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1917年正式建馆,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在珞珈山的最高点,被称为“樱顶”。[详细]
汇丰银行大楼旧址(票数:92148)
简介:汉口最典型的西方古典式建筑,位于汉口沿江大道与青岛路交会处。1866年英国汇丰银行在汉口设分行,1917年在此建成此楼,属古希腊建筑风格。[详细]
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位于蛇山南麓阅马场北端。武昌起义后,为鄂军都督府办公地。因主体建筑为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红色两层楼房,故称“红楼”。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了纪念馆,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
站在一人多高的武汉主城区卫星遥感影像图前,城市的变迁像年轮般一目了然,60年前的武汉,一个巴掌就能把武昌主城区盖住,而今城市扩大了10多倍,一个个远景规划正逐步变为实景。
老武汉人都记得一句俗语,“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60年前,汉正街被称为“十里帆墙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那时的汉口主城区也仅仅是夹在京汉铁路和长江之间,从现在的宗关水厂至江汉路的一段狭长地带。经历“武”字头企业在汉布局,武汉主城区逐渐放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形成了武商、汉商、中商分布三镇的商圈。改革开放之后,两大开发区的建设更是擦亮了武汉这张世界级名片。10年前,公交车一到鲁巷就空了一半,光谷地区的居民去汉口逛街叫“进城”,而今,这里已经成为世界的“光谷”,年产值达到2000亿元。[详细]
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横卧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前苏联政府的帮助。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在此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表达了对武汉长江大桥的由衷赞美。
说起城市地标,建筑当然是重要的物质承载体。对于现代化城市来说,摩天大楼常常被视作其形象与标志,正如帝国大厦之于纽约,金贸大厦之于上海。在城市化进程中,一座又一座高楼大厦为争夺城市新地标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较量,其中既有创造与发展,也有浮华与喧嚣。
城市高耸的地标,展现着它的现代化,而具有历史意味的文化古迹,折射的是城市的过往。其实,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来说,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标,它也许就是家门口一个舒适典雅的咖啡店,街头的一个小公园。从这个意义来说,一座城市就是由这样的地标组成的,它和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文化心理相关。
城市地标往往以商务综合体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而商务综合体的出现,强有力地催促了周围区域的商业发展,辐射带动所在地区形成新的商圈业态。
在北京这样的一个国际大都市当中,它嵌有很多城市化美观功能的雕塑,比如青花瓷。瓷器以及瓷器凝结的这种艺术,通过这雕塑使城市形象得到改善。
城市地标应该具有清晰的文化指向,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一座城市来说,那些经历了历史检验的文化遗存和山水景观,最能够代表它的特殊文化韵味,这样的地标能够为城市带来自豪和荣光。
地标,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见证。每一座城市的第一高楼往往只是暂时的,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地标建筑后来居上。无论是地标,还是标志建筑,城市都在以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一座座具有历史文化的建筑见证城市的变迁。
城市新地标一定要有独特的地域、人文、地理和场所意义,否则,就可能变成了多余的装饰物,或只是奢华的炫耀物。“好的城市地标不一定大,不一定高,不一定有炫目的外表,但它能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其内在的精神价值。”
地标建筑承载的不仅是其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还包括城市的文化气质。而地标建筑综合体的“标识性”具有视觉价值和象征价值的双重作用,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张扬个性、使所在城市的居民产生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