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漫谈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
草药并非华夏独有,药名文化却富有地道的中国特色,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中药的命名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有着许多名堂与别趣。 中药伴随着中医文化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
草药并非华夏独有,药名文化却富有地道的中国特色,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中药的命名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有着许多名堂与别趣。
中药伴随着中医文化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的分类命名,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很多方面似不遵科学,而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类比象,直出感悟,结果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反倒创建出一种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药名文化。
西药名称比较规范,但略嫌生涩拗口,不便记忆(如氨噻羧单胺菌素、阿曲库铵苯磺酸盐),相形之下,中药名称特征鲜明,耐人寻味,易读易记,即使是对中医持有偏见者,恐怕也不能不敬佩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文采,惊叹药名的典雅与恰切。
一、中药命名的文化背景
《黄帝内经》(资料图)
中药学是中医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药的起源(发现),有文字记载的,至迟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时代,历经大约三千多年,品种不下万种(大千世界中几乎所有植物动物都可入药)。从古代早期经典文献《山海经》、《诗经》、《黄帝内经》、《伤寒论》到明代本草巨著《本草纲目》都有关于中药的记载。参与中药命名的,既有本草专家,也有一代名医,还有民间医生、文人墨客与普通百姓。中药的命名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文学、民俗学、中医学、博物学、天文学等)的深刻影响。
二、中药命名的根据
(一)根据中药理论命名
中药理论主要是指中药的功效、性能(包括药性、药味、升降浮沉、毒性等),这是中药命名的主要根据。
益母草
1.根据药物功效命名。例如:番泻叶,显而易见具有强力的泻下通便作用,现代西医院也因其效果肯定而广泛应用。回力草(脱力草),名称通俗易懂,福州一带民众通用于治脱力症,几乎家喻户晓。骨碎补、益母草、续断、阳起石、益智仁、大风子、威灵仙等,药名简洁扼要,其功效一望而知。
在中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剂,其命名与中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葛花解酲汤、牛黄清心九、益母草膏等,一望而知其主药分别为葛花、牛黄、益母草,方剂的主要功效分别在于解酒、清心、养血调经。
2.根据药物性能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是关于中药性能的主要理论,它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麝香
例如:麝香,因其气味极浓烈,香气远射,故其原动物名麝,本品则称麝香、射香。芳香类药物如藿香、木香、檀香诸香。五味子,唐《新修本草》称“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成味。”一物而五味皆俱,故名。
还有与升降浮沉中药理论有关的,如升麻、浮萍、降香、沉香。
羊踯躅
又如羊踯躅,据记载,陶弘景曾观察到“羊食其叶,踯躅而死。”踯躅,徘徊之意。羊踯躅又名闹羊花、惊羊花。莨菪,音浪荡,《本草纲目》称“其子服之,令人狂浪放荡,故名。”狼毒,顾名思义其毒性猛烈似狼。药名本身警示医者必须慎用这些药物。
3.根据入药部位命名药物部位不同,药物性能、功效亦不同。花叶皆升,如银花、荷叶、桑叶、一枝黄花;种仁皆润,如柏子仁、松子仁、火麻仁。此外,桑白皮、芦根、苇茎、桑枝、橘核等,也是根据植物的入药部位而命名。
一枝黄花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