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专家:从六方面打造长江经济带


来源:湖北日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思考与建议 推进长江经济带全面开发开放、科学发展,就是要使其成为扩大内需、促进要素互融互动的集聚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和经济增长极形成的先行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

原标题: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思考与建议

推进长江经济带全面开发开放、科学发展,就是要使其成为扩大内需、促进要素互融互动的集聚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和经济增长极形成的先行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市群及区域经济协调科学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的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环保、低碳循环、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科学协调发展的引擎与龙头,因此,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用科学高端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与布局

打造长江经济带,规划应先行。应立足长江经济带区位、资源、产业、交通、环境等优势和基础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制订长江流域全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分工布局、优化升级发展规划,长三角龙头开发开放发展规划,上海至成都、上海至昆明两横轴发展规划,“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上中下”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四大城市发展规划,现代新型战略产业体系、“水陆空铁公管”多位一体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科技医药卫生创新体系以及生态旅游、绿色环保、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等发展规划。力争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补充衔接、完善配套,最后形成以长江经济带协调全面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长三角开发开放为龙头,“以行政区域与流域区域”体制机制创新健全为动力,以“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上中下”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为依托,以“四大城市”为节点,以“五大产业”体系为支撑的区域统筹、产业互补,要素互动、资源整合,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空间优化的流域规划体系。建议国家及有关省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咨询团队和智力信息服务中心。主要由对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有深入研究和高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组成,专门负责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环境、生态、项目的论证、评估、验收,工程质量监测考评,政策法规研究建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科技创新攻关、技术人才培训等,努力为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综合系列服务。

二是坚持以新型战略、科技服务、生态环保产业为支撑,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是城镇支撑,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应立足长江经济带优势与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各区域产业特色,整合优化长江流域产业体系,促进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产业分工互补、差异发展;省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衔接配套的产业及布局合理、层次有序的产业链条;城市之间协同合作、联手推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产业合理布局、有序转移提升、项目合资共建;行业、企业之间合资合作,组建跨省跨国集团公司、企业集团,建设长江经济带新型战略、科教医药、现代服务、生态环保、旅游文化等产业体系。下游地区应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型战略产业及现代金融、国际贸易、综合运输、文化创意等科技、新型、现代服务业为主,积极推进产业转移提升,不断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中游地区应以发展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冶金机械、电子信息和文化旅游、金融物流、科技创新等产业为主,依托皖江城市带、湘南、荆州三个国际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及各地产业园承接下游产业转移、项目合作,不断提高其在国内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上游应发展医药化工、纺织机械、产品加工等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为主,依托“三线”基础的装备制造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及广西桂东、重庆两个沿江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中下游产业转移与项目合作,不断提高其在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流域应实行跨行业、跨区域、跨省市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冶金电力、新型材料、物流运输、金融贸易、旅游文化、科技信息等产业、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战略联盟或跨省跨国公司,壮大产业规模,提高长江经济带国内外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坚持以健全配套互通的基础设施为基础,改善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打造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是前提。应坚持以长江水运为切入点,以水运陆运为龙头,以长江经济带为枢纽,以“两横轴”(上海—成都、上海—昆明两条通道)、“三大区域”(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四节点”(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大城市)、“五纵轴”(南京至杭州、合肥至南昌、武汉至长沙、重庆至贵阳、成都至昆明)为依托,构建“水、铁、公、空、管”“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应以大城市为核心,以内接外连放射状的周边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区域经济中心的通道布局为依托,以区域交接处或断头路建设为突破口,以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空间集聚、跨区域交流协作为目的,打造高效、畅通、便捷、开放的“3小时高铁城市群交通圈”、“2小时城市群内城际交通圈”和“1小时都市区通勤交通圈”,为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提供“快进快出、大进大出”的运输安全网。应以上海、武汉、重庆三大城市群为依托,加强三大航运中心合作联运、长江黄金水运通道、河海港口联运通道与港口建设,以及省会城市间、省级与国际间航空航线和港群建设,努力打造以长江航运为主轴,以汉江、湘江、赣江、嘉陵江、岷江、乌江、汉江运河和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为补充的长江干支流内河航道体系,实现水运港口集群化、经营股份化、管理集约化、运量最大化、营运专业化;建设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国际航空枢纽及国际物流中心。建议尽快组建长江经济带“水、陆、空、铁、公、管”多位一体的交通运营集团公司和跨省市、跨区域的企业集团,负责长江经济带运输物流、金融商贸、科技信息、三产服务及港口、码头、机场、路站营运管理、协调服务,促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四是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挖掘发展的内在活力

打造长江经济带,体制机制创新是动力、是活力。应彻底打破长期以来行政区划禁锢、行业垄断、地方保护及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制约形成的体制机制的障碍,树立长江流域“同带同待遇、统一公平”的理念和原则。坚持以省、市中心城市大市场为龙头,以市、县(区)、乡镇专业市场为支撑,以省、市、县、乡(镇)边界区域为突破口,以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企事业单位为纽带,整合资源,规范程序,明确市场标准,加强电子商务和信息网络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构建统一开放、公开公正、竞争有序、高效便捷的市场服务体系和交易平台,确保人民生活用品安全优质、生产要素及时供应。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统一法规政策、价格税收、行政规章、收费标准、行业规范及审批、年检、执法、监管等制度,防止及杜绝区域无序竞争、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恶性竞争,促进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合理流动、高效集聚、互融互动,发挥最佳效益。上中下游及城市群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建立以区域协调、联系、监管、执法、治理、预警、预测等为重点的多层次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与区域一体化综合治理、交易平台,力争在省市、区域之间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与联手联动机制,健全票、证、卡等互认制度;在城市群之间及其内部建立合资合作机制,组建城市、行业、企业、项目联盟;在中心城市与其周边地区城镇之间构建大都市区及联防联控、综合治理机制,实行联合或综合执法;在区域行业之间建立合资联营机制,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跨省跨国公司与企业集团,促进基础设施、市场体系、政策法规、行政审批、税收价格、年检执法、信息服务等统一联动、互通共享,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建议国务院建立一个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和科学的管理机制。由国务院领导挂帅,国务院办公厅或发改委负责,有关部办委和省市负责人及重点科研、大专院校、大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的高规格的领导管理机构和科学管理机制。明确各自责任分工,加强综合协调、指导监管、重大问题及政策法规研究,提供政策法规支持和资金保障;强化进度考评、质量监督、经营监管、责任追究,形成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合力及保障。

五是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增强发展的支撑与动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遵循城镇发展规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交通网络布局为基础,构建以长三角为龙头,以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沿江“两条通道”为横轴,以“上中下”三大城市群为支撑,以“四大城市”为节点,以“五轴”为依托及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镇化格局。应科学界定大、中、小、小小城镇规模与功能,彰显各类城镇区位、产业、文化等特色,形成各类城镇产业分工配套、基础设施互通完善、管理统一互动、科学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应充分发挥“四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其向国际化、信息化、高端化、集约化的大都市迈进,成为全球城市体系的战略节点;强化中小城镇产业功能、服务功能、人口集聚功能、宜居功能作用,促进中心城市服务业、制造业、新型产业发展和都市区建设,支持县域中心城镇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拓展接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承载空间,推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着力推进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一体化发展、协同治理,建设都市连绵带,优化壮大下游城市群;加强中游的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分工协作,产业衔接配套与优化升级、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培植壮大新型战略产业,提升壮大中游城市群;注重上游重庆与成都的特色、绿色、低碳发展和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加工及服务业,培育提升上游城市群。促进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及上、中、下三大城市群协调科学发展,努力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是核心、是活力与动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享受同城同待遇是关键。既不能盲目追求“户口城镇化”,更不能依靠“土地城镇化”。只有积极稳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同城同待遇,才能有序集聚人力资源、发掘城镇活力与动力。

六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发展的优化与升级,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现代化阶段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标志,更是减少发展对环境承受能力透支的急需。因此,应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始终及各个方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生存、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以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绿色环保、生态循环、文化旅游、新型战略产业,培植高新科技、金融信息、物流服务产业为重点,以各省、市、县生态功能区为依托,以创新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动力,健全完善生态保护区、改善优化生活宜居区、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区,全力打造生态文明、美丽和谐的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流域优越富集的江、湖、山、田、景、文等生态资源优势,以长江干流为轴带,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湖等为绿心,以横断山脉、眠山、秦岭、大别山、幕阜山、武陵山等为屏障,以人文景观、山水生态、名胜古迹、民风村貌旅游为引领,以长江上中下游广阔的平原农田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低碳、金融服务、电子信息、高新战略等产业,尤其是旅游文化业。因为旅游文化产业是新型的“朝阳产业”,成本低、见效快,而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富集、文化灿烂、人文景观众多。应整合全流域旅游资源及优势,全面推进旅游规划、景观、线路、景区、产品、市场、标准、标识、信息、平台、服务一体化建设。下游应重点打造海派文化和吴越文化旅游品牌,中游应重点打造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和徽派文化旅游品牌,上游应重点打造巴蜀文化和云贵川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整体应突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和发展繁荣区域的新形象。

(作者系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冯晶晶]

标签:长江经济带 专家 产业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