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满5年 重工业城市转型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人参与 评论

图为:武汉市积极探索重工业城市转型,如今,光谷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聚地。图为:九宫山风力发电场为“两型”社会建设源源不断提供绿色能源。原标题:自加压力 树立发展新航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

图为:武汉市积极探索重工业城市转型,如今,光谷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聚地。

图为:九宫山风力发电场为“两型”社会建设源源不断提供绿色能源。

原标题:自加压力 树立发展新航标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启示录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成为湖北前行的新航标。

5年来,武汉城市圈GDP增长1.5倍、城镇化率提高11.5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4.7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3.3个百分点。

产业升级与资源节约并举,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并重,武汉城市圈正在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径。

启示一:重工业城市主动转型,这是自加压力、科学发展、富有挑战性的选择

为何要建设“两型”社会?

在湖北决策层眼里,这是一个重工业省份发展的重大机遇。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云集,美丽湖泊星罗棋布,如何在发展和环保中平衡?

面对缺煤、少油、乏气的困境,如何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的发展道路?

武汉城市圈积极主动作为、自我加压,为国家科学发展探路。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关部门围绕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编制了5个专项规划,制定了6个配套支持政策,完善了5个一体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改革试验3年行动计划。

这个名为“56531”实施框架体系,为“两型”社会建设确立明确的路线图。

启示二: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方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

2008年11月,我省率先推行绿色电力调度机制,开全国先河。

在确保电网运行安全、保证正常用电前提下,电力公司把原来分配给非脱硫机组的发电量转移给脱硫机组,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目前,我省统调脱硫机组容量占火电开机总容量的比重,已由实施绿色电力调度前的53%左右提高到70%以上。“率先”二字,还发生在武汉光谷资本大厦。

光谷联交所内,环境资源像股票一样被买卖,企业排污,就得多花钱。作为“两型”探索得意之笔,武汉首开先河,以市场之手引导节能减排,成为全国样板。自2009年3月18日率先探索排污权交易以来,这里已进行了6次排污权交易。

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展开。

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异地补偿机制,探索“飞地经济”共享机制,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率先启动区域性废物回收网络……9大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先后铺开。

启示三: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方能共谋改革新局

短短4年时间,华工科技生产的空调、冰箱用温度传感器,从日产30万支提高到100万支,一跃成为全球温度传感器产销冠军。

这一跨越,得益于2008年下半年,公司根据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力荐,将温度传感器生产基地搬到“中国光谷·孝感产业园”,拳脚得以施展。

像孝感这样,打“中国光谷”品牌的“园外园”,在武汉城市圈已建设了20个。光电子、医药、环保等优势产业,60多个工业项目,在区外开花结果。

打破地域界限和传统思维模式,一大批武汉企业积极谋求与兄弟城市企业、行业开展互动,实现双赢。

承接武汉产业转移,汉川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销售从2007年的45亿元增长为2012年的181亿元,应城化工产业集群销售从2007年的63亿元增长为2012年的261亿元。

产业向城市圈辐射,资本在城市圈流动。

截至2012年,在武汉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的企业达到150家。武汉向圈内城市转移项目1281个,投资总额964亿元。

九市携手,一体化进程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令人兴奋。圈内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黄冈四条城际铁路加快推进。

区域市场一体化取得初步成效。金融市场基本实现了圈域信贷市场、票据市场、支付结算、金融信息、外汇服务五个一体化,实现圈域异地信贷余额900多亿元。

社会事业公用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推进义务教育和中小学校际资源联动共享,医疗资源共享取得实质进展,同济、协和、亚心医院托管、兼并部分市级医院取得成功。

启示四:多方热情汇聚,“两型”建设方能持续进行

在城市,购物自备环保袋,下馆子打包剩余饭菜,出门骑上公共自行车……

在农村,洗澡用太阳能热水器,做饭用沼气,安装节能灯……

两型生活,绿色消费,在荆楚大地渐成时尚。

武汉市率先设立的“呵护江城——环境调查小额基金”,则将社会公众参与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这个专项用于对各环保爱好者、环保社团组织实施的环境调查与环境教育项目的小额资助,由百姓“唱主角”。“呵护江城”正式申报的38个项目中,既有对东湖、汉江、南湖、沙湖等水文环境的热切关注,又有对城市扬尘、噪音的民间监督;既有对湖底生物、候鸟种群的解密科普,又有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防范。

从中学生到博士生,从孩子到老人,群策群力参与“两型”实践,绿色生活深入人心。

面向未来,绿色崛起令人期待。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邓兰天]

标签:凤凰湖北 武汉城市圈 建设 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