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汉曾是世界关注中心 专家:荣光不逊斯大林格勒


来源:长江网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本报国际寻访获珍贵史料1938年武汉是世界关注中心 记者卡帕照片见证武汉保卫战 1938年,汉口,训练中的女童子军卡帕摄贾代腾飞约图 近日,记者在纽约电影学院的朋友,在当地旧书店发现一本杂志

另据报道

牛津大学历史学家拉纳·米特:

武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名城

拉纳·米特

斯大林格勒、诺曼底、阿拉曼……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战争名地,而当中国抗战拉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武汉和武汉人民与日寇做殊死搏斗时,这些地方尚无战事,风平浪静。

放在整个世界坐标中,二战中的武汉有多重要,她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日前,记者通过电邮采访了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他认为,武汉在二战中的重要性不逊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名城,只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武汉的重要性还未被充分认识。

他介绍,当时除武汉以外,中国几乎所有大城市都被日军占领,武汉的重要性突然显现出来——日本一度认为只要攻占武汉,就有望迫使蒋介石投降。“只有从这个角度看武汉,才能发现武汉对于中国、对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性在哪里”。

米特认为,从战略角度看武汉保卫战,中国毫无疑问是赢家——日本未能实现一举拿下中国的战略目的,反而陷入持久战的泥沼。中国军队在武汉外围消耗了日军实力,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武汉保卫战实际上是东方战场最重要的转折点。

去年,米特推出了《中国,被忘记的盟友》一书,主旨就是为中国抗战重要性正名,该书在世界各地引起轰动,本报曾对他作面对面专访。此次再谈中国抗战,评价武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性,正在旅行中的他明确指出,“今天的人们有必要让这座城市的荣光再次焕发出来”。

武汉保卫战具有国际化色彩

长江日报:在你看来,武汉保卫战算得上大规模战役吗?

米特:武汉保卫战是当时速胜论下的一个产物,中国方面集结了100多个师保卫大武汉,严重迟滞了日军的疯狂进攻。日军本意是通过集结20多个师团,不仅要一举拿下武汉,还要围歼中国的主要兵力,迫使中国政府投降。他们这个目的完全没有实现。

中国以空间换时间,在几千公里的战场上化整为零,不像抗战初期那样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此后日军大本营做出战略调整,大规模的进攻暂时停止。

长江日报:中国组织武汉保卫战,同盟国阵营主要是怎样的反应?

米特:当时英国、美国的反应无疑有些迟缓,他们的重心还在欧洲。倒是苏联的反应十分积极。苏联派出了航空志愿大队,配合中国空军作战,击毁击落日机不少,炸沉日舰多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

所以依我看,武汉保卫战是很具国际化色彩的,本身就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

武汉战事规模超过斯大林格勒

长江日报:那时候的武汉能与后来的斯大林格勒相提并论吗?

米特:把这两个城市放在一起作比较,很有趣,很新鲜,但是没有什么可惊讶的。武汉的战事和斯大林格勒的战事,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武汉与斯大林格勒最大的不同,武汉是中国的腹地,中日两国战争具有持久性,不是一旦失守就意味着满盘皆输。斯大林格勒战役具有短促、拉锯、政治象征浓厚的特点。在那里,政治上的得失超越了城市的得失。

武汉保卫战的实际战斗线长达数千公里,战场横跨几个省。单纯从规模上说,武汉战事牵涉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超过斯大林格勒,也超过任何其他著名的二战战场。

武汉战事的意义,我们要放在更长的时间尺度、更宽的空间背景上来看。武汉战事、武汉抗战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还需要各国历史学家下大力气研究。

长江日报:能否具体说说武汉战事的意义?

米特:武汉之战,中国表面上输了,但是这是有策略的安排。战略放弃不能说是彻底失败。日本并没有通过武汉之战最终占领中国,没有瓦解中国政府,他们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沼。从战略上说,中国赢了,日本输了。我们看待武汉和斯大林格勒,可能要用到不同的思维方式。

就我个人看,当时武汉的战局牵动了全球人们的心,来华的记者和各界人士对武汉做了大面积的、富有影响力的宣传,让这座中国中部城市、这座大江大河边的城市名字在世界各地被谈论。从这一点来说,武汉对于二战的意义,与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有一比。

英国舆论比政府更关心武汉抗战

长江日报:当时二战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打响,就你所知,英国人关心中国的抗战吗?他们听说过“武汉”这个地方吗?

米特:当大战的阴影笼罩全球,报纸和收音机这些现代媒体将整个世界连成了一片。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一开始就受到英国民间的关注和帮助。

战争刚开始,就有大批英国记者和诗人前往中国,与中国人一道直面战争、报道战争,与中国人一道战斗。就我所知,很多外国人不一定熟悉中国,但到了1938年,突然开始关心遥远的武汉了。

长江日报:有哪些英国记者来武汉?

米特:较早踏上中国土地的英国记者是詹姆斯·勃特兰。他和我算校友吧,牛津大学的英国文学研究生,后参加工党,任英国工党机关报《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

当中国发生西安事变,勃特兰以一个记者的敏锐感觉意识到事态的重要性,预测中国的历史进程会出现重大变化,便急忙赶赴西安。

1938年他抵达成为中国抗战中心的武汉,到处采访、演说。他编写了一本书的大纲,其中谈到对汉口第一印象很好,认为那个城市非常适合做中国的战时首都。

他跟斯诺一样,去见过毛泽东,两人有一个谈话,是公开发表了的。但是他的名气可能没有斯诺那么大,斯诺那么大的名气是有特殊原因的。

长江日报:英国还有其他人士来华吗?

米特:就我所知,1938年诗人奥登和小说家伊修伍德受英国《新闻纪录周报》的派遣,双双前往中国武汉。奥登参加过马德里支援西班牙人的反法西斯斗争。在武汉的一个招待会上,奥登朗诵自己的新诗《献给殉国的中国士兵》:“啊,欧罗巴的教授们,主妇们,平民们!请向这一青年致敬,你们的记者,并没有把他当作中华大地的尘埃。”两人在中国待了大约4个月,返回英国后推出了一本叫《战地行》的书。还有不少人,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何潜彬]

标签:斯大林格勒 武汉 世界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