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肖杨:清明“过节好”背后的文化尴尬


来源:楚天都市报

人参与 评论

武昌一所大学二年级学生文龙清明节回乡下,见到村里的乡邻问候过节好,结果被骂没规矩、不懂事。(4月6日荆楚网) 应该说,作为一个民族独有的节日,节日仪式积淀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因为节期相近,现在的清明节是

武昌一所大学二年级学生文龙清明节回乡下,见到村里的乡邻问候过节好,结果被骂没规矩、不懂事。(4月6日荆楚网)

应该说,作为一个民族独有的节日,节日仪式积淀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因为节期相近,现在的清明节是旧时的清明节、上巳节和寒食节合一的节日。首先,清明作为一个岁时节令,意指“春播”,而与清明相近的寒食节本是古代禁火忌日,也相传表达“敬贤”,是古代“墓祭”的日子,于是清明有了祭祖扫墓的内容。至于上巳节,其意义在于“郊游、踏青”。

甭管是不是小长假,清明可以“怀念先人、慎终追远”,也可以“亲近自然,踏青插柳”,唯独不是道喜祝贺的日子。但由于远离这一农耕文化背景,在一些年轻人眼中,这类传统节日就粗浅理解为一个形式甚至是寻常的节假日。于是,这个本想表现礼貌的大学生,却因为不懂文化禁忌,反而伤害了乡邻的共同情感,被骂不懂事。

本来,传统的节日所蕴含的诸多价值中,共同的文化情感是最重要的,有了文化情感才有文化认同。可不仅是年轻人“不懂事”,很多传统节日都有变味的倾向,一方面,不管是什么节,都商业化、娱乐化,成了购物节、饮食节或旅游节,丧失了节日应有的严肃内涵,另一方面,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这些节日几乎被人单一化成了月饼节、粽子节、扫墓节,缺少文化共鸣和情感释放,也导致节日氛围越来越淡。

固守传统当然不可取,节日在文化传承中自然会有变化,移风易俗,比如过年也可以不放鞭、清明提倡文明祭扫。只是什么节日都娱乐化,甚至不尊重民众的文化情感,远离节日文化本质,才是值得社会反思的。正如清明祭扫是很庄重的事,而在商家炒作下,一些雷人祭品大行其道,祭祖也娱乐化起来,一个买家买了苹果手机的祭祀纸品后竟然留言,“买iPhone5、iPad还送了个Macair,真是赚了,呵呵……希望老人收到能用得顺手。”

清明成为法定节日,理由之一,就是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节日是在时光的周而复始中以一个刻度唤醒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不能指望靠放几天假去标注,靠商业去“复兴”。对大学生清明说“过节好”,社会理应从传统文化教育、舆论引导出发,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曹镝]

标签:文化 清明 过节好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