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更需较真的不是高管身份是评选机制
继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后,22日,中国工程院也对外公布了这项名单。在公布的560名有效候选人中,除了占多数的来自院校及科研院所候选人外,企业的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也占了一定比例,多位企业
继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后,22日,中国工程院也对外公布了这项名单。在公布的560名有效候选人中,除了占多数的来自院校及科研院所候选人外,企业的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也占了一定比例,多位企业高管榜上有名。
和近年官员参选院士受到诟病一样,此次多位企业高管入围工程院士增选候选名单,同样引来不少拍砖。质疑如出一辙,指责这涉嫌权力裹挟下院士的官僚化和功利化。而这些批评,几乎均基于参选者身份的价值、道德判断。
然而,我们对院士评选的评判,不应过多着眼于参选者个人的身份,或者说,公众焦虑的,其实并非官员和企业高管这些人格化身份标签。真正值得担忧和关注的是,院士评选机制是否透明、公正,院士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合理。
任何人入选院士,应该是基于他们杰出的科学成就和高尚的学术道德。这应是社会秉承的最基本常识。只要他们具备这些核心学术条件和其他章程性基本条件,在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评选机制下,人们均应有资格参选和当选,无论这个人的当下身份是大学教授还是企业高管。个人身份的影响因素,在此过程中,不应被过分放大。
实际上,这些入围的企业高管中,有些人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或在工程科技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其学术成就也许足以当选院士。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企业高管的“出身”,而不由分说地将其打入“道德的洼地”。
真正需要我们关心的,不是参选者身份,而是现行的院士评选和管理机制。
虽然作为普通人未必能一窥科学殿堂的高深和奥秘,然而,凭借基本的常识和理性,公众有时也能得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不久前,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却获选美国双院士一事引起热议;还有此前“烟草院士”虽被持续质疑,相关机构却称院士“能上不能下”。公众有疑虑:院士评选莫非把“个人态度”和“人际关系”等条件置于科学成就之上?加上近年媒体曝光的院士增选过程出现的少数虚报材料、拉票助选情况,暴露出院士评选、管理机制的疏漏,加深了公众的疑虑和不满。而在舆情波动的关键时候,相关管理机构却坚持高高在上的冰冷姿态,缺乏与公众和媒体的良性互动和沟通,更使社会的疑虑不但未消解反而发酵、升级。
因此,对企业高管入围院士候选名单,公众不必过分纠结其个人身份;而科学院、工程院等机构,则应将公众质疑视作互动契机,完善院士评选和管理机制,加大透明公开力度,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