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湖北日报:拿什么洗刷埃及神庙上的羞耻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人参与 评论

社会舆论对埃及神庙“到此一游”等单个事件的不断曝光和讨论,正是敦促人们自我反思、倡导文明的重要契机:只有在人人监督、法律制约下,公民的文明素质才能渐次养成,我们才能洗刷掉埃及神庙上的中文刻字之耻。 公

社会舆论对埃及神庙“到此一游”等单个事件的不断曝光和讨论,正是敦促人们自我反思、倡导文明的重要契机:只有在人人监督、法律制约下,公民的文明素质才能渐次养成,我们才能洗刷掉埃及神庙上的中文刻字之耻。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旅游景区乱刻字、过马路时闯红灯、随地吐痰,部分中国游客不良表现,已成棘手问题。最近的一例是,有人将“到此一游”这句中文留言,刻在了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埃及神庙浮雕上。这一事件经微博曝光后,引无数网友义愤。当事人家长随后出面致歉。

互联网上的反应相当激烈,人们“为不文明行为感到羞耻”,甚至人肉搜索刻字人,试图揪出“祸首”棒喝之,不少人以义愤填膺的态度与“刻字之流”划清界限,可谓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按理说,这种舆论的审判该够厉害了吧,类似的不文明行为该见绌了吧。可事实并非如此。早在2007年,海外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就有批评。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Expedia,当年对1.5万名欧洲旅馆老板的调查显示,印度人和中国人被认为是最差劲的游客,中国人的乱写乱刻行为被屡屡诟病。这些年,每一次类似事件曝光后,无不引起举众愤慨。可是,再严厉的谴责似乎都不能让它绝迹。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习惯使然。就拿刻字来说,在包括湖北武汉在内的中国许多景点,随意刻字的情况十分普遍。黄鹤楼墙体上、长城砖块上、敦煌和五岳诸峰的石壁上,刻字留念者都不少见。很多人都有刻字留念的冲动,有人还把这种冲动溯源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文人骚客情怀,似乎刻字留念是一种文化习惯。如果说古代交通条件有限,有机会外出刻字者不多,无伤大雅;那么今天则不同,全民旅游时代,往昔的风雅成了今日的陋习,不得不重新校正。

二是宽忍过度。“到此一游”尽管引发舆论谴责,但整体的社会舆论与分散的个人担当往往并不相当,有时它们甚至是割裂的。比如,刻字行为发生后,整个社会舆论对其十分严厉,但是在刻字行为发生之前,我们的修养教育显然不够;事情发生之时,周边的亲属、同学、朋友,乃至其他社会成员,对此又持一种宽和、放纵的态度。公众一边对此类现象深恶痛绝,有一副恨其不争的焦虑;一边又寡于较真,不肯付诸行动、出面制止。悖论之下,文明的素质难于养成,不良的习惯不断重复。

基于道义上的批评看似严厉,实则不够。要根治类似的恶习,一方面要靠社会文明的养成。中国社会正由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整个社会的文明要求和行为习惯都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在此期间,人们需要不厌其烦地重申公共文明,纠正“孤岛偏见”;一方面要靠法规的红线托底。不能只是把在文物上刻字,涂损、毁坏文物仅仅视作一种“不文明”。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文物保护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对惩治此类现象有明文规定。严格按照法律文本惩治违法者,无疑是根治类似恶习的基本路径。

5月16 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谈到国人不文明行为时,特别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方式,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树立中国游客的良好形象。”而社会舆论对埃及神庙“到此一游”等单个事件的不断曝光和讨论,正是敦促人们自我反思、倡导文明的重要契机:只有在人人监督、法律制约下,公民的文明素质才能渐次养成,我们才能洗刷掉埃及神庙上的中文刻字之耻。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邓兰天]

标签:凤凰网湖北站 埃及神庙 羞耻 社会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