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长江商报:高考定位应是社会的必答题


来源:长江商报

人参与 评论

又是一年高考时。 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已过而立之年。今年不是高考的特殊节点,但它对于每个考生、考生家庭乃至社会的意义,都是特殊的。作为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过渡通道,高考已成定时的焦点,每年高考将至,整个社

又是一年高考时。

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已过而立之年。今年不是高考的特殊节点,但它对于每个考生、考生家庭乃至社会的意义,都是特殊的。作为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过渡通道,高考已成定时的焦点,每年高考将至,整个社会都会开启“高考模式”,为高考的顺利进行铺路。

社会对高考的关注、配合,体现出对人才选拔机制的珍视。高考制度运行这么多年,虽然各种弊端频现,但它仍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晋升管道。“读书无用论” 再有市场,“寒门路窄”的说法再甚嚣尘上,“大学难以改变命运”的观点再普及,对于一个个家庭、考生而言,终究只是宏大叙事,它们左右不了个体的命运。如果高考晋升的大门尚未完全扭曲封闭,人们仍然会抓住机会,这几乎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说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这是事实。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高考晋升的渴望,难免会催生出一种功利的心态。教育功利化是全面的,甚至越是发展落后的地区,这种功利越明显。教育很容易窄化为应试,素质考察简化为以分数定高低,学生在题海中挣扎,在教室寝室食堂之间进行三点式的流水化作业。我们批判教育成了考试机器的批量生产者,不是没有道理。这不是社会排斥素质教育,而是在多元化评价机制未建立的前提下,素质教育在社会晋升上能够提供的帮助实在太少太少。

于是,高考似乎走向了一种反向的失落。历史来看,人才选拔经过了选士养士、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流变,选拔的形式在变,选拔内容在变,考试的功能也在变。考试制度是配合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以往科举考试满足读书人修齐治平的追求,更服务于皇权的需要。要施展士大夫抱负,要治国平天下,先要修己正身,在人格上完善自己。

当然这种完善是以皇权的礼法道统要求为准绳,但,它也使得教育有正心正己的功能。古式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礼法要求,必须先是道德、品性上的谦谦君子。现代高考抛弃了陈腐模式,教育成为专业化教育,这适应了现代社会科学、专业、细密的分工结构,但客观上我们也遗失了对人格、品德的教育,高考仅仅意味着一种晋升管道,而不是对学生前期教育的全方位回顾与测评机制。在高考指挥棒之下,人才选拔机制像机器般,只是精准地抓取分数上的佼佼者。不需要先立人,学生就可以层层上升,人格的历炼、品格的熏陶被自动隔离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高考使人产生了一种复杂微妙的情感。我们批判高考,否定功利教育,对唯分数论嗤之以鼻,但真正自己要通过这个系统上升时,又将自己调整至有利于拿高分通过考试的节奏。高考,就是一个围城,爱它,又恨它,想跳出它,又无法完全跳出。它圈定了一种无法抗拒的生活模式,所谓无法抗拒,意味着人必须适应制度,深度融入制度,而不是制度适应人,根据人的培养规律调试制度。

我们常抱怨教育公平正在遭遇挑战,这种语境中,我们实际上无意识地默认了高考应该只是阶层晋升的管道,高考问题更多只是公平问题。我们的无意识,实际上隐喻了社会对高考的惯常定位。

也许,当考生在决定命运的试卷上落笔时,谈这些太遥远而不合时宜。但无论如何,高考都是社会性的,它不仅仅是对九百多万学生在两天之内的一次检阅,更是对整个社会抛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高考的功能和定位应该是什么?也只有当这个高考之问解决时,我们才不会怀着一种复杂的情绪,一边吐槽高考,一边对高考表现出无法割裂的依赖。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邓兰天]

标签:高考 社会 定位 凤凰网湖北站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