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于泽:没有他们,乔布斯什么都不是
杨于泽资深媒体人 七年前,中国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计划在2020年初步达成目标。现在“创新湖北”被列入了规划,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已上路。但说到创新实践,到底是谁创新?创新的主
杨于泽资深媒体人
七年前,中国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计划在2020年初步达成目标。现在“创新湖北”被列入了规划,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已上路。但说到创新实践,到底是谁创新?创新的主体是谁?
在创新问题上,显然存在一种英雄崇拜,比如全世界都推崇比尔·盖茨、乔布斯,认为是他们“创新”出Windows、苹果这样的产品。这些企业家兼工程师身价数百亿美元,巨量财富本身就代表了社会对其创新活动在价值上的承认。比尔·盖茨、乔布斯无疑就是“创新家”了。
于是,有些地方专门招揽创新人才,给户口,给津贴,甚至给官位或其他政治待遇。创新型企业的历史成了企业家的历史,就跟中国史成了“二十四姓氏之家谱”一样。前CNN董事长艾萨克森亲自撰写的《乔布斯传》,不仅推崇乔布斯对市场、需求与未来的洞见,肯定他的叛逆性人格,甚至也替其粗野、蛮横作了辩护。
企业家则想找到秘笈复制他的成功,至少具备他那种创新能力。这本身没错,是积极的而且是正确的态度。但是一名有创新性思维的企业家横空出世,就能弄出创新成果来?
乔布斯“创新”成功很多产品,但他称不上技术与工程方面的专才。盖茨与乔布斯有过合作,他评价乔布斯“他真的对技术了解不多”。这使人想起苏步青的自我调侃:他是“数学家里最好的诗人”。
乔布斯的能力,在于他敏锐的商业直觉、对电脑发展走向的直觉、对消费者需求的直觉。在这种直觉的基础上,他组织研发自己的产品,一往无前。目标确定了,就需要资金,更需要技术专才、设计专才、营销专才。所谓的创新,正是这些专才来直接承担的,没有他们,就永远不会有乔布斯设想的创新产品。
当乔布斯组建麦金塔电脑项目组的时候,他先后招聘设计与编程人员40多名,都是从惠普、施乐以及周边高校挖来的顶尖专才,他甚至从德国挖来一名优秀硬件设计师。
乔布斯主导了产品的“创作”,但他坦率地承认,这些产品是集体作品。在麦金塔电脑内部,乔布斯让46位“艺术家”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而他只是众多签名者之一,署名权是平等的,它也意味着创新是集体的努力。
无论真相如何,任何领域都存在明星效应:产品发布会刻意把聚光灯打到企业领袖身上,媒体像狗仔一样围着企业家打转,作家和出版社争相推出他们的传记。人们得到的印象是:创新是乔布斯天才的杰作,它是一种现代英雄传奇。公众无限崇拜乔布斯,年轻人和企业家希望复制乔布斯的成功。
但我们可能大错特错了,乔布斯不是一个人在创新。比如1985年他并购卢卡斯影业的电脑部门,那时候他们已经用电脑制作出炫酷的电影特技,《星球大战》也快要杀青。乔布斯成立影业公司,上世纪90年代与迪士尼合作,拍摄了《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再后来,乔布斯推出ipod、ipad、iphone,将各种视听娱乐内容植入其中。在这一切背后,有多少工程师、编程专才、导演、明星、营销专家甘心加班加点,付出艰辛和智慧,从失败走向成功?
10年前,我曾采访一名青年IT企业家,写成一篇人物报道,后来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位青年企业家当年就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多个标准,被国际电信联盟采纳,这应该算很大的成就了。但那是个人创新,10年来,他的创新成果增加了,却并没有一家类似苹果的中国公司成长起来。
有人说,创新的基础是某种文化,这听起来有点玄。其实我们首先可以把它理解成合作与团队精神。很多人读《乔布斯传》,研究乔布斯是怎么想和如何做的,却没有人关心乔布斯手下的士兵与将军。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部传奇,没有他们,乔布斯将什么都不是。别指望少数几个人能书写创新的传奇。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