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长江商报:社会孤岛是“常回家看看”的障碍


来源:长江商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社会孤岛是“常回家看看”的障碍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执行一周的时候,有媒体进行调查,发现年轻人“常回家看看”并没有明显的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正处在

原标题:社会孤岛是“常回家看看”的障碍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执行一周的时候,有媒体进行调查,发现年轻人“常回家看看”并没有明显的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工业化时期”,说得形象一点,就是社会越来越像一部巨大的、高速运转的机器,资源和生产要素供给这部机器。于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抽”到陌生的城市里来服务,而这台机器不需要的老弱病残孕滞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他们是孤岛式的存在,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少保护,面临种种危险。

作为生产要素一部分的劳动者,就像这庞大机器的零部件,被有序地安排在各自位置,适应机器运转的节奏,否则就会被抛出去,每一个不愿意被抛出去的企业和个人得跟着这节奏竞争,跟着这节奏狂奔。企业和个人都被拧紧了发条,员工加班既是企业的需要,也是员工彼此竞争的结果。在竞争中,企业和人都疲于奔命,就像卓别林影片里站在生产机床边的人,机械化的生产,迫使他无法停止自己的手脚,加班或超负荷的工作成为常态。

如此,不要说进城的打工者无暇回家看望父母妻儿,就是同居一城的城里人,也因为“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没完没了加班工作,无暇与父母甚至妻儿共享休闲时光。于是,人的健康、精力、知识、热情快速消耗掉,老人本应该享有的权益也被愉愉拿走,他们懂事地“尽量不给孩子添麻烦”,在一天天的盼望中孤独老去。

这不同于传统中国的前现代社会。那是一个以家庭、以伦理为基石的社会,孝是忠的前提。传统社会政府在养老问题上的重视和措施,丝毫不逊色于现在。譬如唐代法律规定:父母在世时,子孙不能出远门,不能分家,不能存私房钱,让子孙尽心尽力照顾好老人。政府对6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赋税和徭役;对80岁以上的老人,政府还会经常向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救济,包括粟、绵、帛、绢、酒和肉等生活必需品。唐代礼制还要求,子女除了在生活起居上照顾父母,还要给予精神慰藉,称为“色养”,要好老人所好,恶老人所恶,尽量顺从父母的意愿,满足他们的要求。

按国际标准,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2008年,中国老年人已经达到1.7亿,而且正在以年均1000万的增幅“跑步前进”。未富先老让中国养老猝不及防。既然“社会保障巨额欠债”,政府尚无法为养老坚实兜底,年轻人拼命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给老人养老,当然既表现为直接的(孝敬父母的钱物),也表现为间接的(税收的支付转移)。据了解,10年前是3.5个工作人口抚养一位老人,现在的比例是2:1。将来,这个比例还会继续缩小,这意味着正在上班工作的年轻人更加疲累,还要加更多的班,还要有更多的时间无法陪伴父母。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将人硬生生地拆分成一座座孤岛,每一个人对很多事情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包括回家看看那生养我们的父母双亲。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朱道玲]

标签: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常回家看看 社会孤岛 障碍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