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院士评选应设置官员回避机制 还其独立性


来源:长江商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院士评选应设置官员回避机制 9月10日,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涉嫌受贿案开庭审理。据检方指控,张曙光多笔受贿均与参评院士过程有关。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11日就张曙光“花钱参评院士

原标题:院士评选应设置官员回避机制

9月10日,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涉嫌受贿案开庭审理。据检方指控,张曙光多笔受贿均与参评院士过程有关。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11日就张曙光“花钱参评院士”一事发布声明。声明中说,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

根据张曙光的供述,他以参评中科院院士为由,索贿额度高达两千多万。两次参评分别为2007年和2009年,其中2009年以一票之差落选。张曙光的参评之路以失败告终,不过企业“赞助”的打点费用花得实实在在,中科院称没有接到投诉,不等于贿选不存在。张曙光以参评名义索贿的款项具体都花在了哪里,被打点的有哪些人,都有必要查清楚。

作为张曙光案的案中案,贿选院士引发不小反响。原因不仅在于索贿的款项巨大,更在于中科院院士作为科学界的顶级荣誉,其遴选过程受到金钱和权力的侵蚀。这些年,有关中科院院士评选的猜疑一直不少,但贿选、权力介入等干扰,大多仍止于猜测。对于院士遴选,我们质疑它的透明性、公正性,却也保留着一份对殿堂荣誉的尊重。张曙光雇人撰书、向企业索贿来打通评审,则彻底毁损了这种敬畏。

张曙光曾以一票之差落败,也许体现了中科院的底线,也让我们看到张曙光倚靠权力和金钱的巨大活动能力。对于张曙光的贿选,有媒体称之为“努力当学霸”,“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的学术桂冠,赋予张曙光的,首先当然是在专业领域的话语权。真正危险的倒不是成为“学霸”的张曙光将拥有更大发言权, 而是这种发言权最终导向什么。往小了看,虚假学术荣誉造就的自我膨胀,可能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程序化;往大了看,投入两千多万元的索贿资金参选院士,要的仅仅是终身荣誉?如若张曙光评选成功,谁能保证他不会用权力手法收回这笔投资?

张曙光贿选案的曝光,正清晰表明了学术对权力、金钱侵蚀说“不”的必要。作为学术行为的院士遴选如果不独立、不纯粹,除了学术窒息,还会让权力脱缰。此前,院士参评名单中政府官员企业高管赫然在列,曾引发公众很大质疑。个中缘由不难理解,带有行政身份的官员或者高管参评院士,其对于资源的调动能力,话语权、人脉等,都优于裸评的参选者,在参评的起跑线上就存在不公。此外,行政官员不回避,最坏的可能正如张曙光贿选案,一方面院士评选的独立性荡然无存;另一方面,对院士觊觎愈甚,动用权力为自己参评铺路的可能性也越大,最终埋下腐败的种子。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与之相关的种种职业流动、荣誉评定,正成为趋势。官员对学术发生兴趣,不是坏事,但正因为学术与权力之间的界限模糊,在二者间建立防火墙,才显得迫切而必要。尤其是院士的遴选,它是代表着国内最高荣誉的学术行为,其学术水平发展的程度,取决于独立性得到多大程度的呵护。这里并不是否定官员的学术能力,而是重申一个基本事实:学术有自身的规律性,行政权力以任何不当方式介入,既会伤及学术,也容易导致权力自身的异化。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冯晶晶]

标签:院士 评选 回避机制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