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爱心银行”江城遭遇推广难 用服务换物资疑变味


来源:荆楚网-楚天金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储蓄”志愿服务时间 需要时“支取”他人服务 也可“兑换”物资 图文:“爱心银行”江城遭遇推广难 图为:每次的志愿服务都记在爱心时间存折上 图为:张素珍(左)在老人家服务 □文/见习记者王

原标题:“储蓄”志愿服务时间 需要时“支取”他人服务 也可“兑换”物资 图文:“爱心银行”江城遭遇推广难

图为:每次的志愿服务都记在爱心时间存折上

图为:张素珍(左)在老人家服务

□文/见习记者王大鹏 记者邬红波 图/本报记者邹斌

把自己志愿服务的时间“储蓄”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提取”,或兑换服务或兑换物资。7年前,武汉市江汉区引入早年在国外兴起的这种志愿服务模式,并起名为“爱心银行”。具体操作方式为: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为每位志愿者开设储蓄账户,发放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卡”,把社区志愿者每次的义务劳动、帮贫扶困、 无偿捐赠等活动,按7种类型换算成时间进行存储登记。同时,志愿者可以把储蓄卡上记载的志愿服务时间,兑换成服务或物资。

记者近日通过采访了解到,这种看上去很新颖的操作模式,在武汉却遭遇志愿者人数无增加、资金短缺等难题。

现状

“爱心银行”里无新人加入

昨日上午,家住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的张素珍,带着刚买的菜来到76岁的肖美芳老人家中。整理完老人的屋子后,她和往常一样坐下来陪老人聊起了天。临走前,她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红色的小册子,在上面记录下服务时间及内容。“这叫‘爱心存折’。”张素珍向记者展示,“我现在为这些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服务,等我老了也能免费享受别人的服务”。

在张素珍的本子上,记者看到密密麻麻的信息:帮柯师傅家料理后事、帮李阿姨去医院购药、帮肖阿姨打扫屋子……据了解,从去年10月份起,张素珍一有空就来到附近的几位老人家中服务,每次服务完,她会拿着“爱心存折”到社区居委会盖个章。

作为武汉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江汉区2007年开始试行推广“爱心银行”,鼓励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和中年人帮助高龄老人,减轻社会和政府的负担。志愿者们将服务时间“储蓄”起来,日后等自己需要他人帮助时,可以随时“支取”时间,享受他人提供的服务或兑换成物资。随后,江汉区以“爱心门铃”和一键式网络服务为载体,用更快捷的方式传递老年人的求助信息。2010年,江汉区老龄办推出《爱心服务记录卡》,社区根据受服务老人的反馈,对志愿者服务质量评估打分,并作为提取“储蓄”的依据。据统计,到2010年底,该区共有357名志愿者为6287位老人服务9771小时。

这种模式看上去很新颖,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江汉区的这组数据在此后3年内几乎停滞。“现在的志愿者还是当初报名的那批人,后来几乎没变过。”西桥社区“爱心银行”“行长”刘伟说。与此同时,多年来,很少有志愿者到“爱心银行”兑换服务或物资。

探因

“爱心银行”遇到“雷锋精神”

“爱心银行”的志愿者人数为何停滞不前?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少热心居民眼中,做了好事还要登记不但“没必要”,而且“太麻烦”。“做了就做了呗,没有必要去社区登记。”52岁的北湖街居民方萍,在“爱心银行”开办前就一直在帮扶社区70多岁的曾婆婆。在她看来,做好事登不登记并不重要。

持相同看法的还有多闻社区的吴娟。多年来,她一直在照顾自家对门83岁的孙奶奶,却从没打算去“爱心银行”里兑换服务。“不是提倡学雷锋吗?都是些小事情,去登记显得太功利了吧。”吴娟表示,自己老了有子女照顾,或者去养老院,“不愁没人管”。

对于这些意见,“爱心银行”的推广人、江汉区老龄办主任方三勤早有耳闻,可这并未影响她继续推广“爱心银行”的决心。“以前在检查时,我们发现很多社区有漏记、补记的情况,尽管服务还在开展,但没有专职管理人员记录,这一模式便很难延续。”方三勤说,去年8月,江汉区老龄办出资5万元,聘请武汉博雅社会服务中心的专业社工为“行长”,参与西桥社区“爱心银行”的管理,负责对该社区50多位志愿者的爱心服务进行跟踪。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推广“爱心银行”面临的困难不止在管理上,资金方面的短缺,已让方三勤有点力不从心。今年8月,江汉区老龄办和博雅社会服务中心的聘约将到期,是否续聘仍是未知数。方三勤表示,他们原本计划先在西桥社区做试点,如果效果好的话再在其他社区推广。不过资金上的困难,让推广变得更难,“5万元钱对老龄办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

方三勤还表示,“爱心银行”从区里到街道再到社区,衔接工作并不到位,“多部门的协作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争议

“用服务换物资”变味了?

眼看志愿者人数停滞不前,来兑换服务的更是没有“破零”,江汉区的一些街道转而想出了新点子:10分兑换一小袋味精、100分兑换5升食用油……今年3月,民意街街道推出“时间兑换积分,积分兑换礼品”的新模式。3月19日,舞台社区55岁的居民彭凤珍用70小时的积分兑换了一袋大米,成为首个用服务时间兑换物资的志愿者。“这是我用‘爱心’换来的,吃得肯定香。”彭凤珍对记者说。

民意街街道负责人介绍称,通过兑现物资的形式,鼓励志愿者“取款”,服务时间越多奖励越多。“凡在一年里服务超过100小时的志愿者,还将成为星级志愿者,接受街道志愿者加油站的额外奖励。”和江汉区一样,硚口区发展社区也建立了志愿服务存取制度,并制定了相关标准。每年年底,由社区志愿服务站统计汇总每张社区志愿服务储蓄卡的情况,作为社区居委会组织兑现服务和物资的依据。

不过,这一模式随即引来质疑声,“能兑物资的志愿服务,是否变了味?”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赞成用兑换物资方式来鼓励老人们互帮互助的居民不在少数。刘伟同样不看好这种模式,“志愿就是志愿,领了物质奖励,老年志愿者或许会被自己的街坊笑话”。

对此,方三勤表示,应该鼓励街道和社区在能力范围内作出些大胆尝试。

观点

让志愿服务“转”起来

“爱心银行”如何打破瓶颈,更有效地去推广?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梅志罡认为,社会化养老互助是大势所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爱心银行”遇到的困难,需要整个社会志愿服务观念的转变。

梅志罡透露,近期,武汉市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将武汉建成“志愿者之城”。其中,倡导的志愿服务不是“不求回报”,而是“不主动求回报”。在传统意义上,志愿者没想或不敢想得到回报,志愿服务是单向的,像个半圆。而现代化的志愿服务观念应该是个长效的循环机制,即“你老了我帮助你,我老了别人帮助我”,变成一种自觉服务和公益服务。

从曾经倡导的“做好事不留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现代化志愿服务的互利共赢,梅志罡说,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在观念上作出调整。“‘爱心银行’的困境正反映出全社会,尤其是老年群体在这一转变中的艰难,‘以服务兑换礼品’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尝试。”

梅志罡表示,为解决资金渠道单一的问题,政府部门可尝试引入社会公益基金的参与。其次,委托给街道和社区自行创新管理也是大势所趋,不但可以减少成本,也有利于老人们的融入和参与。“不管如何,这都是有益的探索,让‘爱心银行’转起来,需要全社会形成现代化志愿服务的氛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余婷]

标签:爱心银行 服务 物资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