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定了,职场人怎么看?怎么办?

2021.3.19 第144期 作者:刘毓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七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近年来,延迟退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日前,国家公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该问题进行定调,明确将以"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虽然具体实施政策还未落地,但热议多年的"延迟"几乎是"板上钉钉"了。

老年劳动力会不会与年轻劳动力争夺就业岗位而致就业压力增加?是否会造成稳定性较高的职业更受热捧,而受市场影响较大的岗位遭受冷遇——延迟退休的政策效益和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对于职场人来说,变革将至,如何应对?

就业市场酝酿"大改革"

不管延迟退休怎么延,就业市场的"变革"早已开始。

首先,人才架构。麦可思公司去年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升学比例持续上升,其中本科生国内读研比例从2015届的13.5%上升至2019届的15.2%,高职毕业生读本科的比例从2015届的4.7%上升到2019届的7.6%。这意味着,就业市场上的人才从年龄到综合素质,都有一个量的提升。而升学在对大学生就业起到分流与缓冲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

这从企业招聘需求中,就能看得很明显。"学历本科及以上"基本上成了普适要求,"研究生学历"也屡见不鲜。"本科多如毛,硕士满地走,博士一走廊"的戏谑更是道出了当代年轻人的学历焦虑。

其次,就业观念。一方面,慢就业观点蔓延。随着"95后""00后"逐渐成为求职市场的主体,其成长过程中宽容的家庭环境、优越于上一辈的物质条件,使消极就业观念在这个群体中不断滋生,"90后'一言不合'就辞职"甚至一度成为舆论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另一方面,"求稳"意识更加明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公考热"。

有媒体统计,1994 年原人事部正式建立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时,报考比大概是 9∶1;而现在,几百比1的岗位也时有出现。不可否认,有人是抱着对公务员职业的认同感而投身其中;但"就业焦虑"日趋被放大的当下,"公务员"背后所附加的稳定、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确是吸引不少人参加公考的主要原因。

最后,供需变化。"流动性比较大"是近几年不少企业、职工频繁讨论的话题。尤其是疫情之下,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为什么上一代人一份工作可以干到退休,现在毕业3年可以换四五份工作。除了市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外,还有便是员工与企业越来越难形成共识,或者说稳定的共识。这一共识的矛盾点,就在供需。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年轻人追求平台好、薪资高、长远且稳定,而对于不少发展中的中小微企业来说,很难一一满足。

这三个变革虽不尽相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才素质越来越高,对职业期待也会变高,不少实力较弱的的中小微企业便会在"被选择"的过程中沦为"次选";与此同时,稳定、高薪的岗位会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内卷"由此产生。

于是,有人抱怨读了研究生也找不到好工作;有人做"几大箱子的试题"、花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公考;也有人站在35岁的路口,焦虑被行业"淘汰",还有"后浪"的冲击。

所以,当延迟退休这块石头被丢出,本已发生变化的就业市场,将会迎来怎样的"波澜"?

内卷会更严重?职场人如何破"困局"?

有学者研究,延迟退休将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岗位挤占效应,二是岗位创造效应。

而岗位挤占便是消息公布后引起讨论的主要原因,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来说,便是"内卷"。

有一高校毕业生曾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参加大厂面试,遇到的全是985学生,还有很多学成回来的留学生,动不动还有全球排名前50的名校;学历基本上研究生起步,身为本科生递简历都没有太多底气。这样的竞争,让"内卷"在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群中日益滋生,很多人被迫加倍努力,以契合一种进步主义的社会氛围。

此外,"35岁+焦虑"也影响着人们的职业判断。年龄越来越大,生活压力不小,拿不到养老金,还得与年轻人竞争。所以当"延迟退休"的消息公布后,舆论中有一些焦虑之声:对于数字经济、互联网等强度较大的行业来说,身体和精力真能支撑到那个年纪吗?就算愿意延迟退休,会不会面临没有地方退休——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高龄从业者能找到工作吗?

这样的顾虑或会反过来刺激求职者对体制内、"大厂"等稳定、高薪、更具安全感的工作的需求,"内卷"继续被深化。因此,国家在推行"延迟退休"时,采取的是"小步推进"的"因地适宜",没有"一刀切"。

不过,要想真正走出内卷焦虑,还得广大身处职场的"打工人"自己摆正心态。对于年轻人而言,或许延迟退休意味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但可塑性强、拥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更具创造力的优势会越发凸显;对于中年人而言,35岁+的焦虑或无法化解,但变革创造机遇,或许能迎来更多新的实现自我的机会。站在企业的角度,延迟退休或会带来更多的"大龄"就业者,但他们的经验阅历亦能创造价值;站在求职者的角度,不管是稳定还是灵活、大厂还是小企业,都有各自的优劣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远比外界认为的"好工作"重要。

变化是常态,成长是选择。唯有适应,方能更好地驾驭人生。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编辑:魏玮  设计:刘庆庆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