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长三角,武汉“向东”将会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2023.7.5 第242期 作者:王鹤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十年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8天,6座城市,4场招商推介活动,30余处考察点位……前不久,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考察学习,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新的趋势——曾经“一心向南”的武汉,正沿着长江黄金水道,向东“链”接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的两大区域,也是与武汉联系最紧密的地区。而颇具信号意义的是,此次武汉在上海、杭州的招商引资金额(3426.67亿元)已超过广深(2838.51亿元)。
2023年,武汉处在冲击2万亿元GDP的重要关口。全新的发展格局下,武汉“向东”将会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新的历史机遇下,武汉都市圈又该如何构建?
等候在“两万亿”门前的武汉,科创仍是第一驱动力
经济体量是决定一座城市发展能级的重要因素之一。到2022年底,全国已有24座GDP万亿元城市,其中,两万亿元以上城市也已经达到了7座,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
去年武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66.43亿元,反超杭州,重回中国GDP十强城市第8位。根据武汉、杭州两市提出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2023年,武汉、杭州均有极大希望跨过2万亿元GDP门槛,迈入“2万亿俱乐部”,进入新的城市发展阶段。
那么,站在“两万亿”门前的武汉,如何突破这一重要节点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是科技发展的首要驱动力。2023年新年伊始,武汉依旧将第一子落于此处,持续发力科技创新,以主动作为响应国家战略。
今年1月29日,武汉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并发布《2023年武汉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涉及四个方面、九大任务,部署全年科创工作,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
而此次武汉分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学习考察路线及点位看,“科技”和“创新”几乎贯穿全程,深圳、苏州等都是武汉学习的对象。
虽然从自身基础来看,武汉的科创实力并不弱。作为科教大省,武汉普通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广州,双一流高校数量也排在全国第四位。但对比长三角地区,武汉政产学研、金融和产学研的联系却相对薄弱,应该再强化“政”和“金”两个要素。这一点,无论对武汉都市圈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都具有借鉴意义。
“牵手”长三角,武汉具有天然的优势
当前,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调发展则是更大的国家战略。然而,各城市间如何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协调,依然是多地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显然,武汉再坚持向南紧随粤港澳大湾区的同时,又将目光投向了长三角,落下了第二子。
区别于内陆许多城市,地处长江中游的武汉,是长江沿线重要的港口城市,在江海联运的中国水路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溯江而上,能辐射上游的成渝城市群,沿江而下,武汉和长三角各城市间的产业有不可多得的天然优势。
近年来,湖北锚定加快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目标,武汉也正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长三角以不到全国4%的土地面积,创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自然是武汉对标学习的样本示范。
梳理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武汉在“推进区域合作”一节中仅提及“积极承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产业转移”,2023年则提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合作,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质效,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这片被忽略的“机会”,逐渐成为武汉潜在的空间。从产业维度来看,6千亿项目“大礼包”主要集中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5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立足各自优势与特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效应已经初步显现,现在武汉跟上海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比如中国宝武集团就是宝钢和武钢合并而成。
此外,湖北提出要打造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及北斗是湖北省的五大优势产业,武汉都比较有基础,跟长三角城市合作空间也很广阔。
比如,武汉光电子信息优势明显,上海生命健康十分突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两地都很强,航运以及金融等方面武汉可以为上海做配套,“比如上港集团也一直在布局长江中游地区”。
加强跨区域协作, 探寻武汉都市圈发展新机遇
武汉与长三角的跨区域协作一旦形成并持续运转,市场的力量将不断迸发,将为整个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会给其他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向高处再攀登,武汉不仅谋划了自身更高的发展目标,也期望带领武汉都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起飞。地处华中腹地的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和毗邻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9个城市,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
相比同类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起步相对较晚,经济总量偏小,“龙头”武汉对其他成员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大。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有对外开放优势,上海的金融业、江苏的制造业、浙江的互联网科技、安徽的徽派文化等都是各自特色优势的金名片。于投资者而言,扎根长三角任何一地,都可以充分利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和供应链。这对于如何激发武汉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发展动能,找准自身优势产业,从而吸引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打破地域限制,各地强化分工合作,实现错位发展,增强都市圈经济的联动性,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各地优势充分发挥、相互之间紧密协作的经济整体。这与今年2月湖北省正式发布《武汉新城规划》,首次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横跨武汉、鄂州两市,意在打造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新发展格局之下,武汉的科教人才富集、区位交通优越、内需市场广阔等优势,将为企业、资本与人才来汉发展提供明确、稳定、可预期的未来。同时,这也为大武汉的重塑,提供了一个可预期的未来。
加强跨区域协作是命题,也是路径,更是光明前景。武汉正以不变的初心,奔向日新月异的未来!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