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回首武汉往事 寻找纳凉度夏记忆


来源:凤凰湖北综合

人参与 评论

武汉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武汉夏天“高温加高湿”的显著气候特征,从可追溯的那一页历史开始翻起,武汉人就始终在为如何度过一个舒适的夏天而努力。竹床阵、大蒲扇、二厂汽水、老万成酸梅汤以及张明智大鼓等,构成了

曾经作为国棉一厂社区纳凉地点的防空洞已经被堵上(图片来源:长江商报)

防空洞

武汉真正开始大规模修建防空洞,是1937年8月21日之后的事情,武汉首遭日机空袭,国民政府武汉防空司令部召开会议,要求各界人士按照财力所及,在住所附近修建防空壕、地下室。然而在武汉沦陷期间,这项工程却成了一场灾难,当时有媒体记载:“修筑城防工事,把武汉闹得鸦飞雀散,人仰马翻,出了钱又当工,当了工又出钱,黑幕重重,老百姓真受不了。”这一阶段修筑的防空洞到现在很少有保留下来的了。如今能够看到的防空洞,多是1960-1970年代“备战备荒”那个年代所建造的,当年流行的口号是:帝修不除,挖洞不止。

武汉的地下纵横着许多防空洞,就在不久之前,武汉地铁修建,汉口江汉路地铁工程挖出了一个地下防空工事,距地面近5米。这些原本作为防空手段,用来躲避战火的地下空间,在和平年代释放了那些紧张的战争阴影,而以地下商场、停车场、仓库、酒吧甚至孩子们的冒险乐园等种种形态,无声地纵横在城市的脚下。除此之外,在炎热的夏天,这些地下空间又多了一项用途:避暑胜地。最近几年,武汉市开展“清凉工程”,将所有的防空洞就近安排为社区纳凉点,定时开放。

在龟山一地,就有不下4个防空洞,其中,最大的防空洞可以并排行驶两辆卡车。这几个防空洞并没有被闲置,主要用于储存香蕉,武汉人所吃的香蕉,大多都出自于龟山的防空洞。盛夏时节,站在洞口就能感觉到如潮的冷气,常常有附近的居民搬着躺椅躲到这里乘凉。武汉大学内也建有防空洞,郭沫若曾在其回忆录《洪波曲》中回忆,“在这大学区域还有最好的防空设备,有因山凿成的防空洞,既深且大,也有高射炮阵地环列在四周。”现在这个身形巨大的防空洞依然具备人防工程的资格,同时它也是夏天纳凉的好去处。据说学校每年暑假都会招收几位学生留守,什么事都不用做,还能看书纳凉拿工资,这在学生眼中,真是个美差。

“龟山北路的最高温比别处低4℃,凉风飕飕,适合纳凉”

与那些日渐弥新的涂鸦、婚纱摄影艺术区比较,龟北路东端的国棉一厂社区显得陈旧破败不堪,这片曾存在有100多年历史的纺纱工厂已于去年5月开始整体搬迁,剩下的退休人员住在三层高的苏式红房子里。

虽然正值午后,龟山脚下高密度的小叶栎、珊瑚朴与樟树的混交林遮挡了大部分的太阳,几只蜡嘴雀在啄构树的种子,它们的背后是长江边上的地标性建筑:山上的龟山电视塔与山下的晴川假日酒店。

廖世敏光着膀子,搭着条毛巾,坐在国棉一厂社区入口处的马路牙子上,下象棋,乘凉。旁边闪出一些摇着蒲扇,耷拉着褂襟的阿婆、阿公注视着棋板上的兵戈刀马,半晌吐出两个字:“将死。”

如果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这样纳凉的街景随处可见。武汉人摆竹床阵,干脆把饭菜端在外头吃,东家的孩子拈西家的菜,南家的汉子喝北家的酒,因为天气热,大家都甩开膀子,讲究不了那些了。

当然,龟北路也有纳凉的好方法,就是钻防空洞。这些修建于“深挖洞,广积粮”时代的防空工程几乎没有派上用处。廖世敏说,上世纪70年代,防空洞修好后,工人在里面开大会,看电影,最大的空间可以挤满500号人。

防空的功能没有用上,但避暑的功能却深受喜欢,廖世敏说,洞里吹出来的都是自然风,比空调舒服凉快,“进洞不能光膀子,穿着衣服还冷咧。”

廖世敏回想1980年代,工厂下班。晚上,一群人,300多个,钻到洞里,搬来竹椅,摆开睡觉,还要裹着毯子,凉飕飕的风伴着火车声,“舒服得不行”。

廖世敏的父辈在1970年开挖了这些隧道,一个80岁的婆婆说,洞子打通时,还死了3个人,其中一个叫陈杰的女人看着最后一个洞打穿了,很兴奋,钻到没有排险的洞里,塌方被埋在了里面。

廖世敏说,龟山地下的防空洞路线复杂,东西直线400多米长,内部曾经有会议室、电影院,还排了电线,装了桌子,“打麻将,闲扯,睡觉,嗑瓜子”。

不过,这些纳凉的快乐,在两个月前被砖头给堵上了。听说是为了维修,也有人说,是为了租给卖香蕉的做库房。

廖世敏对此意见很大,廖说,因为防空洞,龟山北路的最高气温比武汉最热的时候至少减少4°,他那所挨着龟北路的红房子,住在3楼,夜晚不需要开空调,凉风飕飕。

而自从防空洞被堵之后,廖世敏每天只能光着膀子,坐在社区入口处,吹着半点凉风,汗流浃背地埋怨不止。廖希望龟山北路的防空洞能够向市民开放,建成纳凉点,而且他看到重庆、西安的防空洞都在这么做。(长江商报)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朱道玲]

标签:武汉往事 武汉夏天 度夏记忆 汽水 竹床 玩水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