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同兴里:默然而立诉说光阴的故事


来源:荆楚网-楚天金报

人参与 评论

图为:石库门特色的建筑地理名片 同兴里的前身,是清朝大买办李子敬的私人花园。1928年前后,由生意大户徐、沪、刘等16家在此建楼,形成了居民区。同兴里属近代里份式住宅群,是那一时期房地产运动之后的新兴

图为:石库门特色的建筑

地理名片

同兴里的前身,是清朝大买办李子敬的私人花园。1928年前后,由生意大户徐、沪、刘等16家在此建楼,形成了居民区。同兴里属近代里份式住宅群,是那一时期房地产运动之后的新兴产物,里份布局采用主、支巷型,分门为过街楼式,栋门为石库门式。

有些老建筑淹没在城市新体的层峦叠嶂中,如果你站立在市区某一栋高层建筑的最高处,俯视下面的街道和房屋,才能依稀看见那片连绵的灰色屋瓦,波浪一般在你身下起伏。其实,在那片“海”的深处,藏着老屋和老街,藏着城市的过去与旧影。

四合院之于北京,里弄之于上海,就是这样的存在,它们作为这些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为城市延续了一脉传统的香火,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武汉也有这样市民聚居的建筑体,“老武汉”们称之为“里份”。里份承载着老武汉人的喜怒哀乐,记载着大武汉的风云兴衰,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武汉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是我们不可割裂的历史。7月1日,记者探访了武汉里份的典型代表,同兴里。

繁华闹市现古韵

汉口的商脉几百年来未曾断绝,一想起汉口,“热闹”“喧嚣”这样的词便在脑海中盘旋。如果不是亲临其中,你恐怕不会相信,隐于繁华背后的汉口,也有这样的地方。前一刻你可能还身处闹市,一转角,一条古巷已在眼前。

这是一条不足500米的巷子,巷口有“同兴里:历史老巷,近代民居”的标牌。这样保存完备的老街巷,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之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矛盾过,岁月对老房子的侵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严重过,在遍地拆迁的武汉难得一见。走入其中,外面的喧嚣似乎都被抛于身后,仿佛掉入了另一个时空,2层砖混结构的25座石库门建筑整齐地排列在两侧,斑驳的红木门、别致的门牌、高高的天井……

尽管武汉的天气已经进入高温时节,可同兴里的老房子里,却还能感受到一阵清凉。同兴里采用里份建筑中常见的天井结构。在进门处,房屋围合成小小的三合院,有的房屋正厅后方还有一个,天井提供了光线,还能通风,可谓一举两得。

墙壁上的爬山虎,小露台上可爱的植物,伴着一批又一批的居民将岁月的年轮换过。站在这条里份里,看着红瓦的屋顶,假麻石的外墙,提着菜兜打着阳伞的女人,门楣下享受穿堂风、打打小扑克的老人,一下就能感受到武汉的市井古韵……

市井民风今犹在

今年已年近八旬的冯太婆自1958年起便住在同兴里了,她说:“当时整个同兴里大约有300多户人家,大家基本上是单位分房住到这里的。”回忆起旧日同兴里的岁月,冯婆婆说在她搬来时,这里算是武汉很高级很时髦的住宅了,“褚红色木地板,特别光亮;从外面进内堂起码有铁门、木门等三道门,非常气派。”那时,能住在同兴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外头人一说起谁是住在同兴里的,都会悄悄生出艳羡之色。

说这话时,有好几位邻居跟冯婆婆打了招呼。虽然里份内的砖木结构房屋,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十分破旧,也不断有人嫌这里没有独立的厕所、厨房而搬到新式电梯房去,但仍有许多老住户选择继续留在同兴里。据社区干部喻武华介绍,现在同兴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老居民,其他均是外来打工的租房者。

彼此打了数十年交道的老邻居,情谊深厚自不必说,哪怕是后来才搬进来的居民,因为这里几户共居一楼的建筑形式,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也几乎都熟识,都能亲亲热热聊上几句。

也许正是这份不曾改变的浓浓温情让冯婆婆等老居民对同兴里充满依恋,对他们而言,同兴里是大半生所有美好回忆的寄托。

房地产开发的雏形

同兴里的前身,是清朝大买办李子敬的私人花园。1928年前后,由生意大户徐、沪、刘等16家在此建楼,形成了居民区——同兴里,命名反映了“共同的美好愿景”。同兴里属近代里份式住宅群,是那一时期房地产运动之后的新兴产物,里份布局采用主、支巷型,分门为过街楼式,栋门为石库门式。

武汉市近代最早的里份,起源于汉口开埠后的19世纪末,据资料记载,至1949年全市共建有里份208个,房屋达3294栋,其建筑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虽然里份在武汉三镇都有,但由于汉口在近代发展最为迅速,所以里份的分布以汉口最为集中,建筑成就、价值也最高。

汉口的里份大体可以分为几种:一部分为市民自发建设的,这种里份规划较差,房子狭小,多用木结构,生活设施不完善,但也最具市民味,如原汉正街的满春里;另一部分为一些富商合力出资建设,有点早期房地产开发的意味——同兴里就属这一类。这种里份规划较好,建筑多为二层小楼,外观整齐,里份内的通道宽敞,中间有堂屋,侧面有正房,后面有楼梯及厨房,有的甚至有后院。这段光辉恐怕就是老居民们骄矜的理由吧。

今天的同兴里,老者们一早便端着竹凳坐在自家门口纳凉,这里卖布鞋、袖套的小老板也不在自己店里守着,扎在人堆里“咵天”,偶有三两个放学的孩子笑闹着从他们间跑过,一会儿便不见了踪影。时光就这么安然流淌过去,不疾不徐。而立于两旁被时间剥蚀的古老建筑,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熊丹丹]

标签:兴里 光阴的故事 同兴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