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文山会海”延续了44年 多种因素在背后作怪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参与 评论

《国务院办公厅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意见》像一石激起千重浪,引发了媒体的热议,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不言而明,国务院此举率先垂范真抓实干,人们对各地新的会风新的文风乐见其现。 国务院改革会风文风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意见》像一石激起千重浪,引发了媒体的热议,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不言而明,国务院此举率先垂范真抓实干,人们对各地新的会风新的文风乐见其现。

国务院改革会风文风文件无疑是向“文山会海”开刀。“文山会海”这个词儿何时出现,谁个发明另当别论。翻阅中共建国以来文件选编,令人回味的是。1964年5月18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当前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指示》就有惊人相似之处。比如,文件提出的“精简会议和文件问题”和“任务多,会议多,文件多,表报多”,“文件和外出参观多,妨碍生产和工作”等意见。用今天的话形容,也就是“文山会海”现象。当时的中央为此专门下发红头文件,可见“文山会海”在计划经济年代已经很流行,成为引发人民群众不满,不能不引起全党注意的一个问题。事实上,不管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山会海”的批评从未停息过,为何“文山会海”现象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有时评认为是“充裕经费使然”,根治对策应是“精简经费”(见新华网2008年1月10日电);有时评认为“需要像美国那样对部门开会时间严格固定,有时间观念”(见红网2008年1月10日);还有时评认为“应从管理思路管理理念的转变”(见人民网2008年1月9日)等等。笔者认为,这些都是良方良策。然而,细想之下又觉得不尽然。在笔者印象中,上述的良方似乎在各地近年先后出台的关于限制“文山会海”文件中似乎也不难见到。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提“文山会海”,不少地方官都会重复那句口头禅:“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一律不开”,但到具体操作的时候,这类可与不可却像“泥捏儿”,随心所欲变化,令人难以捉摸。分析“文山会海”现象延续40多年,一个不争的症结是缺乏了相应的监督机制。人们知道,与一切宏伟目标和重大工作任务一样,假若没有相应严格的监督机制,恐怕难以完成。解决“文山会海”这个老大难问题,似乎不能不着眼监督机制问题。

在人们面前,“文山会海”现象之所以顽固,一个很重要原因是长官意志作怪。领导拍板召开会议,一张通知就落实,无需经过集体把关;一个文件的下发,往往也靠领导签字即可,无需经过更多手续。因此,解决“文山会海”问题,不能不树立监督的旗帜,用机制来监督会议召开规模、经费及时间;用机制对文件进行审理把关。而说到监督,就必须细化量化。国办《意见》的可贵之处,是解决“文山会海”细化可操作了,比如,规定“每次全体会议发言不超过5位”,“每个发言时间不超过8分种”等等就是硬性规定。一旦会议违反规定,那么,参会者可以拿出国办红头文件进行抵制。

当然,监督“文山会海”问题还需要一个监督机构,就是由谁来监督“文山会海”。凭笔者的印象,对“文山会海”问题,常见领导在“痛斥”。然而,“痛斥”过后很快也会死灰复燃,其症结也就是监督机构不落实。事实告诉人们,仅由领导出面监督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监督,唯有建立完善制度的监督才是可靠。而今,通过媒体、通过纪检部门综合监督也是新路一条。

“文山会海”折腾人们已多年,国办《意见》无疑是吹响了解决这一顽症的号角,为端正党风政风文风,确需根治“文山会海”。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舒鸿吉]

标签:文山会海 因素 延续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