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一村庄仅剩5人 即将消失的村庄何去何从


来源:东方今报

人参与 评论

斑驳老树,断壁残垣,两男三女五位老人,两条狗,三头牛,十几只鸡,构成了偃师市府店镇安乐村脉结坪(村民习惯称为“麦秸棚”)自然村的生态文明。这个偃师海拔最高最贫困的村庄,这个被游客偶然发现的“世外桃源”

当年一筐红薯换一个媳妇

乔进朝指着村里一座高大破旧的房屋说,八几年(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原来是村里的教学点,后来学生越来越少,慢慢就撤销了,自己的孩子每天都要往返十几里去山下学校读书。

“你看看现在,连一个孩子都没有了。”望着结满蜘蛛网、堆满原始农具的教室,乔进朝十分感慨。到了村东头,一座半砖墙的房子一排四间,西边的两间已经倒塌,东边住着一户人家。

乔进朝说,这里原来是生产队的仓库,现在住着63岁的乔套和59岁的裴花玉夫妻俩。7年前,乔套患了帕金森症,生活不能自理,种地和照顾老伴的重担都落在了裴花玉身上。

乔套回忆,200多年前,因山下土地少,他们的祖先从山下搬到这块土地上,到他这代有六七代了,他1975年结婚的时候,山下穷,父亲用一筐红薯就在山下裴家窑来定村给自己换了个媳妇。

裴花玉笑着纠正自己的丈夫说,自己并没那么容易就嫁上山,还不是看山上地多有吃的,爹娘才愿意让自己上来。

“最多的时候有140多口人,一二十户,那时候可热闹着呢,村里有学校,有生产队,过年的时候舞龙舞狮,老老少少端着碗蹲在大树下吃饭,天南地北聊天,在一起闹腾闹腾,现在不中了,就剩下我们5个了。”乔套说。

正说话间,村里第五个人李素开端着饭碗来了,三家人的午饭都是蒲公英小米汤和馍,没有菜。他们解释说,就是下山买了肉也提不上来,太累了。

说起自家的孩子,五个老人同时低头不语,李素开背过身,悄悄用手抹眼泪。沉默良久,乔进朝说,自己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因为山上交通不便,大儿子搬到山下做生意,二儿子招亲到府店镇东薛村做了上门女婿。女儿在三门峡上学,孩子们平时很少回来,除非逢年过节家里才有一点热闹气儿。

乔套家也是两儿一女,两个儿子也都同样入赘到山下,女儿在郑州打工,逢年过节和收种的时候,儿子们才上山,因为乔套腿脚不方便,夫妻俩一整年没有下过山。

与前两家的孩子相比,李素开说起自己儿子的婚姻,声音哽咽。2001年8月,儿子结婚,她哭了一晚上。姑娘们不愿意到山上来,眼看着儿子一天天到了结婚年龄,只好让儿子委屈入赘到偃师市岳滩镇。

李素开说,看着自己的儿子过得不开心,孙女随人家姓,心里很难过也没有办法。

过了许久,李素开自我安慰道:“这样虽然委屈了儿子,但孙子们再也不用在山上过穷日子了。”

李素开回忆,从1981年自己嫁到脉结坪村后,村里几乎没有办过喜事,“就是人家姑娘家愿意,可是婚车也上不来(山)啊。”

从1986年该村第一户开始搬下山后,邻居们稍微有点门路的都陆续开始居家搬下山,姑娘们都远嫁他乡,男孩几乎全部入赘山下,这让留守的乔套他们倍感孤独。

●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

采访时,乔套家14英寸的彩色电视里正唱着豫剧,裴花玉说,这台电视虽然是儿子家买了大电视后淘汰下来的,只能收到偃师、孟州和巩义三个台,但她和老伴已经很知足。

“他喜欢听戏,又动不了,电视可帮他解了不少闷。”裴花玉一勺一勺给老伴喂饭。

1981年,乡里把电线杆子一根根从山沟沟里架到脉结坪村,结束了这个村子柴油灯照明的无电历史。

第二年,原偃师县政府给脉结坪村送来了第一台电视机,21英寸,彩色,放在村部。就是这台电视给全村人带来了无限欢乐,让这个闭塞的村子开始和外面的世界“接轨”。

忙了一天活的老老少少吃过晚饭,盘腿围坐在村部前的大树下,争相观看热播电视剧《霍元甲》。

“蹲着的、坐着的,里里外外挤了好几层。”乔进朝认为,那段时间才是他一生中最快乐最开心的日子。

但是让乔套始料未及的是,1986年,这台被他们看做“宝贝”的电视机不翼而飞。

再后来,各家各户有了电视,都忙着自家的责任田,相互间的走动少了起来。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余婷]

标签:村庄 脉结坪 乔进朝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