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当太上岩现神秘石窟像:太上老君穿佛教衣服


来源:十堰晚报

人参与 评论

太上岩摩崖石窟造像群填补武当山宗教发展史空白。 面部被损,石窟真容难辨 2009年3月,记者随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在武当山八仙观采风间隙,他兴奋地说,这里隐藏着一个武当山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大的摩

太上岩摩崖石窟造像群填补武当山宗教发展史空白。

面部被损,石窟真容难辨

2009年3月,记者随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在武当山八仙观采风间隙,他兴奋地说,这里隐藏着一个武当山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大的摩崖造像群。在袁正洪的带领下,记者与同行的资深探险家税晓洁一起沿景区旅游公路下行,行约1公里时,走至八仙观村通往老君堂的一个山林石岩间,袁正洪停住脚步说,“就在这儿!”仔细一看,左侧荒山草丛中掩映着一块字迹斑驳的“老君洞”水泥路牌。随即,我们从旅游公路左侧一个极不显眼的土坎处径直向上走去。只见这里杂草丛生、灌木相间,一条清晰的路蜿蜒向上,偶有几级青石漫道,虽残破不堪,但其细节处依稀展现着当年的规模与繁华。

走不多远,便是这条土路尽头。抬头望见山林石岩中,一尊依岩而凿的石窟像闯入眼帘。无疑,这就是老君洞。当地人称为老君岩;也叫太上观、太上岩。

这尊神秘的石窟像端坐窟内,面部被损,居高临下;其头颈左侧稍残,无法分辨其真容。

成书于明朝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由任自垣编撰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太上岩,即玉清岩、太清岩,又名太上观,去太玄观东二里许。 山峰围绕,地势高耸。上接紫霄,下瞰碧涧,和气盎然,草木葱蔚。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高士任道清、王道兴,用工开凿岩龛,斫成太上尊像,岩前创建殿宇。兵火不存。大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皇上御极之处,遵先帝敕免均州千户所差役,又免屯田子粒,尽数存留在山修葺。宣德三年(公元1428 年)五月十五日,太上、三清、十方天尊、四大天将,用工之初,六月初八日,东山忽现五色瑞光……岩东有岩,石刻太上,十方天尊、玄帝……岩西有岩,石刻郁罗萧台,三清、四帝……下有北门、方丈、道房,东西灵石二泉。令道士焚修。”

在《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中,作者任自垣将太上岩列入“三十六岩”之一。

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时任武当山提调官的方升编纂《大岳志略》上记载:“太上岩,即太上观,去玉虚宫西二十三里……东西有灵石二泉。”

仰望眼前这座高4.05米,宽4.13米,深2.4米的石窟,其内依岩斫刻的这尊神秘石窟像,俨然一个“小龙门石窟”。石窟呈双拱穹,岩洞外上方还依稀题刻着“太上君”三个大字。

经测量,石窟通高2.95米,面部残破的石窟像高2.38米。石窟顶部,有13幅直径为0.38米圆雕画像,环绕陪衬着石窟像。石窟两侧各有两尊线条明快、衣纹流畅的武将岩画。仔细观察,浅浮石刻武将栩栩如生,或持斧或持戟,威武把守洞口。

在老君洞石窟右侧岩壁上,还刻有长约1米的隶书“太清”二字。洞右峭壁上嵌有数通画像碑,系刻有花饰的长方形石板,石板上刻有头戴莲花的神像等,均为浅浮雕造像,腾云驾雾,飘逸洒脱。石窟左侧约20米处摩崖群,竖刻有高2.3米、宽0.45米的“静乐国王太子仙岩”八个字。此外,还有“大宋天圣九年七月(吉)日,老君岩王道兴记”、“钟陵僧人宝□□□□”等刻字(注:□为风化辨认不清的字)。

最为惊叹处,在石窟左侧岩壁的中间刻有“蓬莱九仙”画像,即一龙戏珠,九仙飘飘欲落,乘一条腾飞的四足三爪龙。龙身长1.33米,宽0.5米, 龙身上蓬莱九仙造像,石刻线条流畅,落款为“明弘治”(公元1488年至1505年)。摩崖群刻还有“太子初入武当”、“蓬莱真境”、“太子仙岩”、明朝钦差太监访太上岩摩崖留字及古代人物画像等。

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敕建太上岩山门庵等建筑。明朝玉虚宫提点任自垣曾长期在此居住,编修《道藏》和《敕建大岳太和山志》。

武当山文物宗教局副研究员赵本新称,该石窟外岩壁上刻有唐、宋、元、明、清等时代遗存下来的浮雕石刻,是武当山迄今为止少见的摩崖造像群,具有重要的艺术和观赏价值。

2013年7月,正值夏日。记者故地重游寻找“老君洞”路牌,但树木葱绿,路旁全是齐腰深的杂草。繁茂的枝枝叶叶遮挡了蜿蜒的路道,怎么也找寻不到,只好无功而返。

2014年元月下旬,恰逢冬季,记者再次来到这里,草木凋零,沿着蜿蜒路道很快就找到了神秘的石窟像。时光飞逝,唯有石窟不变。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魏玮]

标签:石窟 佛教 太上岩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