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骗子给孩子们上了开学第一课 谁来终结悲剧

2016.08.29 第103期 作者:刘毓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频道原创新闻评论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两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读新闻,我们关注新闻背后的余音。

又是一年开学季,可相比往年,今年的“开学”显得尤为沉重。

8月19日,山东临沂18岁的女孩徐玉玉接到了一个诈骗电话,即将进入南京邮电大学英语系就读的她被骗走9900元学费。在与父亲报案返回途中,女孩心脏骤停,两天后离世。

8月23日凌晨,临沂市临沭县即将进入大二学习的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宋振宁也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8月24日下午,湖北省十堰市柏林镇18岁的准大学生李倩倩接到了一个来自上海的“宋警官”的电话,之后其银行卡上的4万多学费被转走。

同期,全国多地出现多起类似的诈骗案,形式是电话诈骗或者短信诈骗,内容可以精准到将要发放的奖学金或者已订的航班,而诈骗的对象都是即将开学的学生。

这么些年,“诈骗”这个词一直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碰瓷等等,国家在管制打击,媒体在曝光,公众也提高了警惕。可它仍然是“顽疾”,很难根治。

对于涉世未深,尤其是刚走出高考考场的准大学生来说,一条包装得几近真实的“精准诈骗”信息几乎是致命的。

当两个年轻的生命因此而逝去时,危害社会安全多年的诈骗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可除了惋惜、愤怒、谴责,我们还能做什么?

据统计,2015年全国电信诈骗发案高达59.9万起,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但破案率却不超过百分之三。一是因为诈骗形式多样,源头难寻;二是因诈骗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牟取“暴利”,导致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加入到诈骗领域中。据媒体报道,全国多地甚至出现了诈骗村,形成一条诈骗产业链,这就增加了监管和破案的难度;三是在“山东女生被骗案”发生前,社会舆论并没有形成如此一致、强力的抵制情绪,大部分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警惕性不够。

诈骗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小到诈骗对象、诈骗形式和获得骗款的渠道,大到国家管制、个人信息泄露、电信运营商监管等。整个管制的过程比较复杂,存在不少的困难,且需要时间。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好 “钱包”,好好保护自己。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诈骗,最终的作用对象都是广大公众。当我们武装好自己,形成“保护盾”,就很难被侵犯。

如果你是已经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士,要注意:任何形式的转账或支付请求都要小心;如果有人声称是警方或者银行,一定要拨打官方电话核实;街上的二维码不要随便扫;还有,不要贪小便宜。

如果你已经有孩子,那么要尽早对他进行安全教育,因为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走入社会了。另外,要让他学会抗压和抗挫,学会乐观,因为没有什么是比生命更宝贵的。

如果你还小,请相信,这个世界依然存在很多的美好,只是你要学会保护自己从而远离那些不美好。马上要开学了,你准备好了吗?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总监制:刘芮言 兰天   监制:邓兰天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设计:刘庆庆  技术支持:李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