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风尚渐起 美育如何冲破“唯成绩论”?

2022.12.13 第228期 作者:汤光磊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九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生活中的不经意的美往往能轻易拨动人类的心弦。

近日,一段某中学老师让学生暂停早自习,去窗边看朝霞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大火。绝美的霞光与学生们痴迷的神态,构成了一幅浪漫的画卷。

追求美是人之本能需求,无论年龄、身份、职业。也因此,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中发现、感知、鉴赏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美育自然也就是绕不开的人生课题。

美育融入点滴小事中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过去人们对于教育的认知,重实用、饱含工具理性。

很长一段时间里,美育在中国教育体系里处于缺位状态。但是,人是需要美的。

“美不是天上掉下来,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中。”中国美学双峰之一的朱光潜先生曾这样形容事物之美与人的关系。除了少量天赋异禀的人外,大多数人获得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都需要后天培养。因此,美育不可或缺。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这率先在身处教育一线的老师们身上有所体现:

安徽淮南凤台县中学老师让学生暂停早自习,去窗边看朝霞的视频登上热搜;

高三老师为给学生减压,在晚自习间隙让学生们出教室欣赏晚霞,被网友称为“最浪漫的老师”;

山东潍坊一位地理老师“停下作业快看彩虹”的即景教学也在网上火了……

虽然都是点滴小事,但教师们主动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受美的存在,在互联网的赋能之下,正隐隐展露出新的教育风尚。

未来,“看朝霞”“看彩虹”这些点点滴滴的美感教育,一定会成为教学活动的日常。

美育刻在文化基因里

中国人对艺术与审美的追求,是写在文化的基因中的。

从早期人类阶段,龙飞凤舞的图腾与原始歌舞,到先秦百家、楚汉浪漫,魏晋风度,到李白的风流、杜甫的忧郁,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再到红楼一梦。

书法、绘画、诗歌……一部中国史,一部文艺史。可以说,追寻美、鉴赏美、创造美是我们这个民族与国家的集体记忆。

实用主义之外,纯粹的对于美的追求与探索,对于生命广度与深度的探索。

任何容器就可以装茶盛汤,中国人却创造了精美的瓷器、漂亮的雕饰;口语白话便可传达意义,汉语却有诗词歌赋,有屈原、有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中国书法与国画艺术更是傲然立于世界。与对美的创造活动相伴相生,中国的美育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舜帝命夔“典乐”以“教胄子”的记载;周朝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今人更是耳熟能详;到了有教无类的孔子时期,则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美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于生产能力不甚发达、温饱尚且难以解决的古人而言,尚且能不断发掘美育的价值。那么在人类文明进入现代会阶段的今天,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不重视美育。

美育糅合于实践探索中

美育,重在实践,让人在实际生活中,认知美、感受美,从而进一步创造美。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

这正是高等教育领域美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以规定学分的形式敦促学校和教师开展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去多接触艺术、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近年来,我国其他教学阶段的美育工作也在不断地探索向前。

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成立首届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 进一步深化中小学美育教学改革。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发布,学科教育减负,美育工作迎来新机遇。

移风易俗不在于一时一刻,可以说,我国教育体系和观念受应试教育、唯成绩论影响较大,加强美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都应该意识到,同身体的成长、智识的成长一样,心灵的成长也很重要。让孩子们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育强壮的体魄及有趣的灵魂也是教育的职责。

因此学科教育、体育、美育并无重要程度之分,树立起这个观念,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好的方式方法,美育事业才能打破发展窠臼,更上一层楼。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林芳 熊丹丹 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汤光磊   编辑:汤光磊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