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汉将成国际化大都市 2020年让世界瞭望武汉


来源:支点杂志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武汉将成国际化大都市 2020年让世界瞭望武汉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向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拉动为主向内需外需统筹协调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得中独厚”的湖

武汉迎来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时代

新加坡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顶尖人才?在国外聚会时,杨令鹏跟来自中国的同事们总喜欢讨论这个话题,他们认为最直观的感受是,新加坡的交通实在太方便了,作为亚洲的航空枢纽,与全球约60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城市都能直航。在城内,地铁、巴士等公共交通都非常便捷,几乎不堵车。

“要想让人才愿意来到某个城市,首先得有便利的交通。”谈起武汉的地理区位优势,杨令鹏很兴奋,因为武汉跟当年的芝加哥一样,交通正在迎来脱胎换骨式的改变。武汉得“中”独厚,出城交通相当便利。在国家高铁规划的“四纵四横”8 条高铁线路中,两条主干线在武汉会合形成“十字架”:纵向北京—武汉—广州—深圳客运专线,横向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目前部分段已通车,全线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通车。

走高铁,1—3 小时内,武汉可到湖北省内及周边各主要城市;3—5 小时内可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全国重要经济区域,相当于大半个中国的主要城市。看航班,今年上半年以来,武汉相继开通至巴黎、新加坡、大阪等多条国际直达航线。按规划, 到2015 年, 武汉国际直达航线将达到20 条; 到2020 年,武汉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国内第四个航空枢纽;到2030 年,国际直达航线将增加到40 条以上。

在武汉城区内部,已进入到“地铁时代”,继前年首条轻轨全线通车后,今年首条地铁也将通车。到2017 年前,将建成7 条轻轨、地铁线路的地铁网,基本完成市内城市轨道交通覆盖,实现地下交通与地上交通、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无缝对接。

现代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速度经济。谁能让各种市场要素流转得更快,就能赢得更多的发展要素,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国交通图上可以清晰看到,纵横交错的铁路、高速公路、水路、航空四通八达,以武汉为原点向全国、全球延伸,“九州通衢”甚至通全球的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武汉正迎来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时代。

打造在全球有话语权的产业集群

从全球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看,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产业。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关键在于形成产业集群,关键在于抢占产业链高端。

对这一点,杨令鹏感受颇深,新加坡自1965 年独立以来,就一直坚持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几乎每隔十年就进行一次产业升级,努力抢占该行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制高点。

在新加坡工作期间,一位来自世界顶尖电子产品制造商的德国工程师告诉杨令鹏,说他在新加坡感觉很舒服,因为不管是硬件制造,还是软件开发,或是最新的实验室,在新加坡都有,产业链非常完整,用的是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前沿的技术,“在这里做出的产品就能引领全球。”

武汉,也正在打造在全球有“话语权”的产业集群。

武汉光谷的光纤光缆产业集群生产规模现已稳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早在2010 年,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就实现总收入1144.88 亿元,这也是继汽车之后武汉第二个千亿产业。

“中国光谷”正在大踏步向“世界光谷”迈进,将目光瞄准科技前沿,不断打造新的产业集群。随着辉瑞公司、华大基因公司、药明康德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武汉光谷生物城的建设正在加速,生物产业有望接棒光电子产业,成为光谷的第二个千亿产业。

产业集群的战略并不仅限于光谷。到2015 年,武汉将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食品等6 个千亿元产业集群,用产业集群来支撑综合经济实力。

金融中心“聚”人气

“我在新加坡工作数年,亲身感受到作为金融中心的魅力。”杨令鹏说,走在新加坡街头,发现全世界主要的私人银行机构都在新加坡设立了亚太区总部或区域总部,渣打银行甚至将自己的私人银行总部搬到了新加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并非只能有一个金融中心,国内金融中心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并表现为不同的功能特征,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7 年3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强调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时提出,“选择辐射功能强、服务范围广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立国家或区域性金融中心。”

在中部崛起等多重战略利好的推动下,武汉作为国家的经济地理中心,作为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的发力点,正努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早在1993 年,由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牵头,在长江的“巴山号”游船上举办了一次金融研讨会,即“巴山轮”会议。这次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武汉建设成为金融中心的目标。

经过近20 年的发展, 截至2011 年底,武汉市银行业省级和分支机构已达28 家,保险市场主体52 家,上市公司57 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全金融”格局。

今年3 月28 日,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武汉分行正式开业,又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增添了重要砝码。至此,武汉共拥有法国兴业银行、汇丰银行等7 家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居中部之冠。金融后台服务业也在全国领先,已有24 家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后台机构。

武汉市政府金融办介绍,在金融服务业方面,武汉已成为中部金融机构种类最全、密度最大、开放度最高的城市。

武汉的目标还不仅仅剑指中部金融中心,已将目光投向了10年之后:到2025 年要形成立足湖北、带动中部、面向全国、联系世界的区域金融中心,形成资本积聚的“金融洼地”。

高效政务“得”人心

是不是有了便利的交通、集群式的产业和区域金融中心之后,那些有才华、有创意的人才就愿意汇聚在某个地方?

杨令鹏说,这个问题,他问了不少于20 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比较一致的答案是:交通、产业、金融都是吸引人才必备的硬环境,但他们更在意的,是当地政府的服务效率。

新加坡一直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高效廉洁的国家之一。杨令鹏举例说,一家公司搬家后地址变

更,如果在国内的话,可能需要到工商、税务、卫生防疫、银行、保险等多个部门逐一去办理相关手续,但在新加坡,只需向公司附近的警察局办理一次手续就行,其他的各相关手续均由政府部门代为办妥。

与众多内地城市类似,武汉的政府机构也存在“庸懒散”等工作作风问题,这影响了武汉的投资环境。7 月2 日,在武汉市电视问政现场,武汉市工商局局长高丹彦尴尬地接过主持人送来的一个空白信封,电视上正播放着暗访画面:一家企业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变更手续,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却被工作人员“卡”住了,暗示要送“红包”⋯⋯

武汉市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从去年4 月起,一场以打造全国最优投资软环境为目的的“治庸问责”风暴在武汉掀起,剑指吃、拿、卡、要等50 种损害投资发展环境行为以及得过且过、业绩平庸等10 种“无为病”。

今年4 月6 日, 武汉市“ 治庸问责”一周年发布报告称,一年间,共问责干部812 人,其中,局级干部16 人,处级干部142 人。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超过2 名干部被问责。

“治庸问责”还在继续。“治庸”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问责”是为了强化岗位职责。武汉市开展的“治庸问责”风暴就是要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打造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便捷、收费最低、效率最高的城市。

一个崭新的武汉,正在迈向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朱道玲]

标签:武汉 国际化 大都市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