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成发撰文: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复兴大武汉
图为:武汉二环线竹叶山立交 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李鸿忠书记的报告,从全局的高度,对武汉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赋予了更重大的历史使命,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
图为:武汉二环线竹叶山立交
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李鸿忠书记的报告,从全局的高度,对武汉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赋予了更重大的历史使命,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重振‘大武汉’的雄风”,让武汉人民倍感振奋,极大地提振了全市上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亿、4000亿、5000亿、6000亿元,迈入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汽车、 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今年以来,又有上海通用、联想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在汉落户。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确立了“1+6”开放式城市空间格局,拉开了特大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辛亥革命博物馆、楚河汉街、国际博览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落成。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强力推进“治庸问责”,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干部队伍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这些都为我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省党代会结束后第二天,我市就召开市委常委会传达贯彻会议精神,认真研究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战略举措。根据温家宝总理5月中旬视察湖北武汉时,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出的明确要求, 即:全面提升交通枢纽功能、产业带动功能、要素集聚功能以及服务、管理和创新中心功能,结合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明确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重点,那就是:大力提升创新引领、交通枢纽、产业带动、综合服务四大功能,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
一是提升创新引领功能。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按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建设标准,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壮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享誉世界的“光谷”。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生物医药、云计算等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支持一批条件具备、基础较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增强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培育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构筑国际性人才高地,用政策引才,用事业留才,用环境聚才,优化人才的创业环境。
二是大力提升交通枢纽功能。建设国家重要的门户机场,尽快开工建设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和机场交通中心工程,努力把天河机场建设成为全国大型航空枢纽,进入全国机场十强。争取尽快开通美国、中东的航线,加密一批国际和地区航线,适时开通非洲、澳洲航线,形成通达全球的航线网络。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建成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加快形成武汉至省内主要城市1小时、中部省会城市2小时、京沪穗渝蓉等大城市4至5小时交通圈。尽快建成武汉至孝感、咸宁、黄石、黄冈等城际铁路,推动石武高铁尽快建成通车。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尽快完成阳逻、白浒山、金口、纱帽等一批重点港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港口。加快长江、汉江武汉段整治疏浚,提升航道等级。着力建设全国性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加快推进武深高速(武汉段)、京珠高速(武汉段)复线改造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武汉至阳新、大悟、天门方向高速公路,构建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路网。尽快实现铁、水、公、空无缝对接,市内交通与市外交通无缝对接,地下交通与地面交通、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无缝对接,旅客“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无缝隙衔接”。
三是大力提升产业带动功能。围绕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全面提速“工业倍增”计划,确保2016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以工业的加快发展推动我市生产总值尽快迈上万亿元台阶。依托光电子信息、汽车、石化以及钢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延伸产业链,做深价值链,实现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尽快使我市一批重点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武汉企业家。加快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发挥武汉传统商贸重镇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在金融、物流、会展等领域实现突破,推动武汉加快建成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四是着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全国教育服务中心,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办学水平,向世界一流学府迈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开办国际学校,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打造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际性大型综合或专科医院。培养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批具有国内顶尖水平的医学科研中心,全面提高武汉的医疗服务水平。打造全国工程设计之都,加快产业功能区建设,推动构建从设计、制造到建筑的完整产业链。建设华中“总部之城”,大力引进金融业总部、物流企业总部及会计、律师、战略咨询等行业中介机构总部;大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的地区总部以及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投资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打造一批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辐射全国功能完善的市场体系,加快汽车、钢材、 家具、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及百货和日用品交易市场等小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新建金融资产交易所、长江航运交易中心等一批要素交易平台,力争建立“武汉价格”指数平台。建设全国旅游目的地。策划引进一批大型旅游项目,策划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改造提升传统旅游景点,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五是大力彰显武汉城市特色。加快实现“1+6”城市空间转型。中心城区控制在三环线以内,新城区组团式集约发展6座新城,中心城区与新城区之间划定禁建区,建设生态隔离带。凸显“东方水城”风貌,实现湖网相连、江湖相济,湖江相通,构建气势恢宏的大都市水岸景观。建立具有三镇特色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地铁建设,未来5年中心城区每年开通一条地铁线,各新城区建成通车一条轨道线或快速通道。塑造独具魅力的汉派文化。深度挖掘武汉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改革、开放等时代元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形成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武汉集体人格。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依托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大学之城等“文化五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武汉文化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围绕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在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大胆突破,真正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要以国际化的理念来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的开放度、外向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大战略转型阶段:区域发展战略从非均衡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向型为主导向外向型与内需型并重转变。这两大转变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武汉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腹地广阔,区位交通优越,是进军中国内陆市场的桥头堡。无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是扩大内需战略,都需要武汉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实力,发挥特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和战略支点作用。这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是坚强保证,也离不开省直各部门和兄弟市州的大力支持。我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方方面面的支持,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完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历史使命。
新闻背景
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在国家经济结构和战略布局中具有重大功能作用,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
目前,国家明确认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5个,其中上海为全国经济中心,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天津为北方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中心,广州为珠三角地区中心,重庆则是中西部中心。
考察一个城市是否“国家中心城市”,主要看五大特征: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国家科教、文化、创新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国家城市体系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 (记者严运涛江萌)
专家点睛
把握三点顺应大势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征程上,要注重把握三点:
要学会熟练运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心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工具,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之后,具体的推进节奏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包袱。
要从全球经济转型以及整个国家经济转型的角度,来把握和定位武汉的地位和下一步的战略重点,避免就武汉谈武汉。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重点在于构建平台和形成氛围、提供服务,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力量还应当是企业。
从历史经验看,当武汉能顺应全球和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并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参与时,武汉的发展往往就引人注目。
一号工程同频共振
秦尊文(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在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已经是武汉市的“一号工程”。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显示,特大城市与国家级城市群发展是同步推进的,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要处理好与“中三角”、武汉城市圈等战略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同频共振的放大效应。
在多个战略同时推进之际,武汉特别要注重加快推进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一体化,要抓住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契机,推进武汉与宜昌、黄石、岳阳、九江等港口的合作,共同打造长江中游的港口城市群。
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力是其重要表现。武汉作为两型社会试点城市,应该发挥其引领作用,研发和输出“便民自行车”等两型武汉模式,让武汉的城市软实力叫响全国。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