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城镇化乡愁“留得住”更要“化得开”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人参与 评论

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对于城镇化的一些精彩表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会议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

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对于城镇化的一些精彩表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会议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民日报,12月16日)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新型城镇化提出顶层设计,提纲挈领地展开对新型城镇化的总体布局。纲已举,目待张。如何在这次会议精神的宏观指导下,悉心开展各地的新型城镇化工作,还需要基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微观层面上的“无缝对接”。在对社会资源进行有力整合的前提下,完善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巩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黄金时期,人们对新型城镇化寄予厚望。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应该是人。顶层设计也好,微观实践也罢,都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城镇化虽然发展迅速,但确实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由于此前发展方式滞留在粗放式阶段,在大力“造城”的同时,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因素。这不仅导致城镇化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且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精神慰藉和文化润泽。须知高楼大厦、大广场宽马路并非城镇化的全部,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人以心灵慰藉也是城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无疑就是对人们精神文化慰藉诉求的积极回应、主动满足。曾几何时,粗放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是以挤压乡村为代价的。“赶农民上楼”引发的不满,强力拆迁引发的怨怼,忽略发展配套公共服务引发的城镇化名实之间的剥离,以及之前GDP政绩指挥棒的无形引力,都是引发粗放式城镇化偏离科学发展轨道的肇因。新型城镇化提出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就是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更要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让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更要让精神生活饱满。

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是对人的城镇化的形象化阐释。乡愁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情感代码。印象中,城镇化工作中,规划、建设、城市管理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大都以技术层面的工作为主,对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很长一段时间显然被忽视了。这也是之前粗放式城镇化屡遭诟病的地方之一。如今新型城镇化提出“乡愁”,显然是兼顾技术和精神层面。其实,即便是偏重技术层面的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适、社会保障政策实施,都不能只是专注生硬的技术层面,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这些都少不了精神慰藉和文化温润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就是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情感出发点。关注人们的“乡愁”,就是新型城镇化对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视。

乡愁是城乡共有的精神文化密码。城镇化所产生的“乡愁”,来源于对淳朴乡村秩序和村社邻里关系的一种精神缅怀。对青山绿水赋予更大责任的承诺,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挖掘,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坚守,都是乡愁得以附着的根基,也是城镇回望来时路的精神归属。“乡愁”是一种浓厚的村社精神文化积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但要让人“记得住”乡愁,更要让这乡愁“化得开”,让乡愁成为和合城乡一体的精神纽带。

城镇和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新型城镇化应是城镇和乡村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对于乡愁,人们不能只是“记得住”,更需要将这“乡愁”融化在新时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一方面,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我们要尊重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让新型城镇化水到渠成。另一方面,要尽快破除城乡二元的结构痼疾,对乡村发展注入更多目光,让更多利好投向乡村发展,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乡村生活质量,让“乡愁”融化在城乡美美与共的发展共同体中。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余婷]

标签:城镇 乡愁 化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