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离奇死亡事件追踪:权威失信从哪儿来?

2014.7.11 第57期 作者:胡晗

栏目介绍:
    2013年夏季,《凤言锋语》作为凤凰网湖北频道新闻评论类栏目横空出世。一年后的今天,走向转型。今天起,我们只做最独立的声音,读新闻,我们关注新闻背后的余音。

“时至今日,人们已不再关心大米是否有毒的真相——人们似乎相信他们永远不可能知道真相——他们牢牢记住的,是“麻雀是撑死的”这一牵强附会的辩解和它背后的讽刺笑料。”

2014年6月29日,一艘货船在宜昌夜明珠码头装运大米的过程中,不少大米散落在地上,20余只麻雀在此抢食大米后相继死亡。7月2日,有技术人员回应麻雀可能是撑死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了民间的质疑和嘲讽,7月3日,宜昌市政府相关人员又辟谣称“没说过麻雀是撑死的”。此后,宜昌市政府两次声明,该批次大米质量符合国家标准,麻雀的死亡与抢食大米无关。然而,大米的检测结论似乎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麻雀撑死事件的喜感,政府部门恐怕已经很难洗清这背后的误解和悖论。

时至今日,人们已不再关心大米是否有毒的真相——人们似乎相信他们永远不可能知道真相——他们牢牢记住的,是“麻雀是撑死的”这一牵强附会的辩解和它背后的讽刺笑料。

2012年春夏之交,当黄沙漫天的雾霾首次出现在湖北,官方给出了“烧秸秆”的原因解释,彼时社会一片哗然,深感被欺骗,没人相信郊区农民烧秸秆会造成全城大范围的黄沙尘土,与之相关的嘲讽漫画和段子在网络上盛传。几年过去,雾霾频繁接踵而至,官方多次摆出焚烧秸秆的案例和数据,然而民间对于雾霾真实成因一直心存疑虑。

我们为何不肯相信麻雀之死与大米无关?亦始终不肯相信烧秸秆?

一方面,这些来自严肃官方机构的结论本身听起来太过“小儿科”,另一方面,对社会权威的不信赖,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肉食者鄙:阶层分化造成的不信赖从古代开始

“对社会权贵阶层的不信任由来已久。不同阶层利益诉求的矛盾,使得民间天然对管理阶层充满“有罪假设”,即,坚持认为他们不可能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得出真正优秀的结论和决策。”

对社会权贵阶层的不信任由来已久。《左传》记载,公元前684年《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结论,历经两千七百年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形态变迁,仍然根植于民众心中——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目光短浅。尽管精英治国早已替代了世袭制,但这一结论在今天的社会心理中同样适用。

阶层分化引发的社会上层、中层、下层诉求的不同和需求的相互矛盾,是引起社会阶层间相互不信任的重要原因。尽管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并不存在阶级统治矛盾,但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天然划分的阶层仍然鲜明可见——民众关心如何尽量少交社保并在退休后享受更多的福利,而管理者关心如何收取社会保险并维持社会福利的合理运作;民众关心如何降低房价,而管理者关心如何使土地收益最大化,诸如此类的诉求矛盾不胜枚举。

不同阶层利益诉求的矛盾,使得民间天然对管理阶层(或曰统治阶层)充满“有罪假设”,即,坚持认为他们不可能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得出真正优秀的结论和决策。

中国式离奇死亡事件:“失信于民”在社会管理缺陷中积累

“在社会管理缺陷中不断积累的“失信于民”难辞其咎。政府机构过失的持续存在,终于让社会形成了民间不再信赖权威的氛围,而深深植根于社会心理中的“肉食者鄙”不断被喂养壮大。

尽管社会心理古已有之,但中国当代,在社会管理缺陷中不断积累的“失信于民”仍然难逃其咎,在抱怨民众“难伺候”的同时,管理者本身同样负有责任。

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荞明在看守所内身亡,警方称其系“躲猫猫”时意外撞墙身亡,事件一经报道,举国哗然,“躲猫猫”事件成了此后一系列“中国式离奇死亡”的开端,此后几年间,又有囚犯狱中系鞋带死亡、纸币撬开手铐越狱、冲凉死亡。与此同时,民众也更加坚信自己永远不可能从官方口径获得任何事件的真实结论,“习得性无助”造成了对上海静安火灾、温永动车事件死伤人数的不断猜测,对汶川地震捐款金额及去向的反复质疑。

我们恐怕很难说清这些离奇死亡事件的真相,但在建立公信力方面,管理者本身至少有三大失职:

其一,羞于承认失职,习惯以谎弥谎。诸多“离奇死亡事件”中到底孰真孰假我们无法一一区辨,但其中肯定不乏监狱方造成的过失,出于利益与面子的原因,公职机构对于自身错误,往往羞于承认,宁可自编借口,以谎弥谎。不幸的是,这些谎言通常不够精妙,有时甚至拙劣简陋,给人留以口实。一次借口或在当时维护了“有关部门”的颜面和利益,长远来看,对于整个政府机构公信度的损伤却难以用衡量。

其二,辟谣不充分,难以服众。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许多事件中,政府恐怕确实无辜,例如雾霾的成因或许真的是周边省份农民焚烧秸秆,然而在初次解释引发民间质疑之后,有关机构往往缺乏“辟谣到底、摆事实摆证据以理服人”的精神,任由疑惑在民间暗涌,坚信“身正不怕影子歪”,甚至害怕“越描越黑”,故不再继续解释说明,甚至对质疑之声一禁了之。不妥当不彻底的善后处理,也成为埋藏在大众心里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其三,吸取教训不充分,无人对公信度负责。公信力下滑事件屡次发生,意味着每一次具体的事件并未真正成为“前车之鉴”。盖因GDP、信访满意度等政绩均可用数据说话,而社会公信力却是难以衡量亦不在考核范围内的指标,几乎无人真正对其负责。

以上三类过失持续存在,并不断交织,终于让深深植根于社会心理中的“肉食者鄙”不断被喂养壮大。

新媒体:民间智慧的优越感与阴谋论的盛行

“人类数千年来一直在探索社会各个群体和阶层间建立契约和信赖的方法。重建社会信赖的过程或许会漫长而艰难,但在此以前,认识到公信力的永恒价值,可能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新媒体的迅速扩张给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改变,也成为不再信赖政府的一大“元凶”。

在微博微信和自媒体盛行的年代,民间智慧空前涌现——各种具有一技之长的草根平民迅速走红;从经济学家到专业法医、知名媒体人……各种昔日难以触及的高手都在与民众零距离对话,你有理由相信,只要练就一项技能,明天你就会成为名人,只要产生有价值的思考,立即可以与行业大佬对话。阶层间的壁垒逐步打破,民间的智慧力量让人们对草根世界信心满满,而昔日作为唯一信息来源的政府权威,正逐步失去神秘和高贵。

在此基础上,官方解释不再是唯一的解释,民间智慧可以独立判断事件的真伪(无论其结论是否正确),并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各种第三方猜测传播扩散。由于“智子疑邻”的心态,人们往往更乐于接受民间达人的结论,而带着满腹狐疑看待官方的解答。

“阴谋论”的盛行可以说明,长久以来民间乐于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对宫廷、权贵和社会运行结构进行“有罪猜测”,聪明又充满好奇心的人们乐于发掘和杜撰这些神秘领域背后的“秘密”,诸多换子疑云、尔虞我诈的宫廷戏热卖,是民间“智慧”反哺民间“乐趣”的缩影。

在现代社会,习惯安逸又不甘平庸的人们更愿意相信,我们活在巨大的阴谋和潜藏的灾难里。这种幻想的危险感,让人兴奋。因此,钟爱猎奇、反常、宠爱着观众嘲讽政府权威欲望的新闻媒体恐怕也成为了放大这一民与官之间不信赖的催化剂。

失信易,取信难。人类数千年来一直在探索社会各个群体和阶层间建立契约和信赖的方法。解铃还须系铃人,或许,长久以来逐步丧失的信赖,还须靠政府机构和权威部门的开诚布公来逐步建立,过程或许会漫长而艰难,但在此以前,认识到公信力的永恒价值,可能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重建社会信赖的过程或许会漫长而艰难,但在此以前,认识到公信力的永恒价值,可能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兰天   监制:明承友  本期策划/撰文:胡晗  编辑:魏玮 王冰  设计:刘庆庆  技术支持:李成龙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