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归隐者的经典写照。从古代到现代,无论是名人隐士还是布衣平民,都有着隐居深山与世隔绝的神秘故事。城市的高速发展让现代人的压力与日俱增,隐居田园、归隐避世已经成为了乌托邦式的梦想。凤凰网湖北频道特别策划,带您一起探寻自古以来流传已久的归隐情结。

图片名称

从都市回归田园生活 5名老友在新洲建"山间别墅"养老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武钢5位老朋友一起,在新洲道观河边,过上了诗人海子经典诗篇里描述的诗意生活。不过他们自建的“山中别墅”,背山面湖,他们准备在此养老,归隐田园。昨日清晨5点多,晓色和着阵阵鸡鸣透过窗棂。61岁的谌鄂湘翻身起床,拿着柴刀背起箩筐准备上山拾柴。后院厨房里,老友芦斯荒正在土灶边生火准备早饭。“多捡点回来,柴快用完了。”“晓得晓得。”谌鄂湘答应着,转身牵着山羊向山中走去,灰色的身影随着山羊脖子上的阵阵铃声消失在树影晨雾之中。[详细]

http://hb.ifeng.com/dfzx/detail_2014_01/20/1757857_0.shtml

白领夫妻归隐山林养鸡

10平米塑料帐篷为家

在大城市里打拼的一对年轻人,忽然有一天放弃了城市里的优裕生活,携手“归隐”住进了山沟。那里没有水,没有电,离最近的人家也要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可是,他们过得很快乐,很有追求。他们不是“爱情天梯”里的男女主角,也不是神雕侠侣,他们只是勇于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的一对普通夫妻。   潘迪纲、周锐,俩人今年都35岁,本科学历。妻子周锐是通化市人,丈夫潘迪纲是蛟河市人,[详细]

图片名称

香港导演余积廉隐居生活

重庆小镇卖9年小面

他曾是香港知名导演,如今却隐居北碚一偏远小镇卖小面。余积廉的转型,就像他电影里的人物一样传奇。 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三十多年后,他只有一个感觉——累。累过之后,他开始思考什么是幸福,开始懵懵懂懂地寻找幸福。最后发现,幸福,其实就是平凡、简单和自然。 虽然已是老人,但在这个偏远山区小镇上[详细]

图片名称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

他在官场几番出入,但做的始终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迫于生活压力,归隐后他又数次出入官场,但宦海进出数遭后,他身心疲惫,终于看清“代耕非本望,所业在田桑”[详细]

图片名称

不为面包写作 隐逸乡村—卢梭

1756年,44岁的卢梭接受朋友的馈赠——一座环境优美的乡村小房子,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卢梭的个性适合于在乡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厌倦了城市生活。隐居之后,他便决定不再回巴黎。这时的卢梭已有点名气,不用为生活费用发愁[详细]

图片名称

淡泊权位 云游归隐——张良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详细]

图片名称

远离繁华 安宁的庄园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亚斯亚纳-波利亚纳的俄文意思是“明媚的林间旷地”,一生漫长的82年中,有近60年就隐居在这个小村庄里,过着安宁的农场主生活。托尔斯泰不喜欢繁华,他的亚斯纳亚住宅简单实用。他不在乎吃穿,简单的饮食就已足够。平时他只罩上一件平常的俄国式样的衬衫[详细]

图片名称

退出“江湖” 定居海外——梁羽生

古代很多侠士和文人功成名就以后,看破了红尘,不愿再被功名利禄所劳累,最后是退出江湖,归隐山林。“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一代宗师梁羽生在创作了一个个飘逸、儒雅和侠骨柔情的侠士之后,自己也走上了这样一个归隐山林的隐士之路。 [详细]

图片名称

悠闲隐居 永远的普罗旺斯——彼得梅尔

选择远离都市喧嚣的乡间小镇普罗旺斯定居下来,过着叫人心生羡慕的隐居生活。或许悠闲的日子给了彼得·梅尔优越的品质观念,在享受宁静的同时,他忍不住对号称人生最佳享乐之事产生兴趣。老习惯使他对精致生活展开新的观察,老毛病让他将所见所闻变成新的文字。 [详细]

中国古代文人隐士的隐居类型

中国古代出仕的人比较多,也比较推崇出仕,但也有一些文人雅士开始了隐居生活。但是不管其是不是真心归隐,或者为了博得名气,或者真心归隐,都是隐士。因而,这些人的隐士也就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传席先生分成了十种类型。 隐居类型一、完全归隐: 归于此类的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他们与为仕而隐完全没有干系,即使有时机有环境有条件,甚至朝廷派人来多次延请, [详细]

事关仕途,古人隐居面面观

隐居类型二、仕而后隐: 这种类型的隐士在中国古代很多,当过官,因为对官场不满而解冠归去。这其中,名气最大的是陶渊明,其隐逸的名气甚至超过其诗名。但陈传席认为在陶渊明归隐之后就变成“真隐”了。

隐居类型三、半仕半隐: 此类人先是做官,但后来不愿做了,但辞官又无保于生计,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过着实际的隐居生活,虽然不具有隐士的名分,但却有隐逸思想,如唐之王维。[详细]

“或偷合而苟进兮,或隐居而深藏。”

隐居类型六、似隐实假: 如明代隐士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

隐居类型七、名隐实官: 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隐居类型八、以隐求仕: 通过隐逸来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然后出仕,即所谓的“终南捷径”。如唐代的卢藏用在考中进士后,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他曾对友人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详细]

中国古代隐士的“诗意栖居”

隐逸是一种心态、一种生存方式

图片名称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精英人士,他们承载着知识与价值传承的重任,所以儒家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但对士来说,社会提供晋身[详细]

徘徊于“山林”与“庙堂”之间

图片名称

在古代士人的知识话语中,“山林”象征着归隐,“庙堂”象征着官场,但中国古代隐士并不是离开了“庙堂”就逃避到“山林”中,而是徘徊于“山林”与“庙堂”之间,所谓“身在江海之上 [详细]

中国古代隐士生活的现代意义

图片名称

在古代,隐士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完全认同,不过到今天,中国古代隐士的生活却显出超越时空的意义[详细]

寻找自然和恬淡 隐居是都市人的田园梦想

毋庸置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来没有停止 对“悠然栖居”、“世外桃源”的渴望,买下一座岛做“岛主”,买下一座山做“寨主”,买下 一块地做“领主”,买下一间大院做“院主”……隐居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更是生 活方式的选择能力:依山傍水的别墅生活是城市新贵的田园想象[详细]

对消费社会感到厌倦 中国“嬉皮士”归隐田园

英国媒体称,中国一些人正在对消费社会感到厌倦,越来越多的城市人选择离开城市,隐居在中国乡村,过上田园生活。我们形容他们为中国的“嬉皮士”。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月22日称,在上海的崇明岛,有一名前房地产企业高管、一名前商人以及一些前城市居民,他们放弃了高薪工作,来到岛上种菜。于飞虎(音)就[详细]

现代隐居者:逃避人世的喧嚣嘈杂 怡然自得

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之后写出作品《空谷幽兰》。现在,仍有5000多位修行者隐居在陕西终南山。他们住茅棚山洞,不用手机,不接待生客,敲门需要暗号,过着和1000年前一样的生活。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多元化,对于社会上每个个体的价值取向[详 细]

隐居山林为何成这些年轻人的梦想?

隐居者:这是人生的重新启程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和不少人探讨 过他们隐居或者要去隐居的动机,而选择一个适合的生活方式,是主要的答案。谈及三年的隐居生活,刘先生认为[详细]

调查:8成受访者想过去隐居

现代都市中,究竟有多少年轻人想要去隐居?根据某周刊曾经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约1700多人中,20至40岁之间的年轻人占据了[详细]

学者:返朴归真的生活弥足珍贵

广州市社科院的高级研究员彭澎对此认为,无论古今中外的哪个社会,都会有离群索居的少数群体,而当下这些都市人的归隐山林,相信也是属于这样的少数群体,因此,这一现象的本身属于[详细]

现代隐者能“归隐”多久?

图片名称

对潘氏夫妇的行为,一些郁闷的都市白领都会喊一声“好”,但却又没几个人真会这样做。被领导管着干活,虽令许多人不爽,可架不住房子、票子、车子、孩子的诱与压,还得老实地服管。[详细]

现代隐居者:三年耗尽积蓄

图片名称

但是浪漫的生活,终归会有现实的羁绊。刘太太告诉记者,三年的隐居生活,他们一直是在靠自己多年的积蓄在生活,由于山谷之中不可能大规模的开垦,除了辟出小块菜地有些收获之外[详细]

对“准隐士”们说一句“且慢”

图片名称

伴随着“慢生活”节奏的,是办事效率的低下;蓝天白云又人迹罕至的地方,显然交通不便;而漫天繁星呢,似乎和24小时便利店是反义词……单调的生活、不便的出行和艰苦的环境[详细]

现代隐士与古代隐士文化

图片名称

对于隐修者而言,忍受深山老林里艰苦的生活是修行的前提。从现在终南山隐修者的基本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基本上放弃了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和要求。除了米面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外,[详细]

闲话古代文化——入仕与归隐的虚实博弈

在古代,中国的读书人——也就是知识精英,他们的言与行、思与作,常常是不一致的,想这样,口里偏那样,心里苦,却面作畅快样,心里乐,却又故作含蓄样。有学者誉之为修饰美,其实,直称之为虚伪美,可能更恰当。譬如,这仕与隐,本可以“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顺其自然的。可是,大家非要一较高低,对隐士文化推崇倍至,五体投地,而对入仕做官呢,则含含糊糊,或颇有微词。象陶渊明在归隐时,就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脸翻身得解放的神态,简直是把入仕看着囚困“樊笼”的。这隐士文化刚兴起时,是很有些反抗或不合作的精神,如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老子李耳的青牛出关,就给人以道德高尚,志存高远的感觉。但是,中国读书人的骨子里,还是更向往入仕的。因为他们大都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有“济世”之才——治大国,若烹小鲜耳,且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 [详细]

李时珍的传说
图片名称

归隐与入世:儒家精神植根中华文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很多中国的读书人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一种人生理想。归隐,是中国读书人的一个情结,即使是他们的政治仕途辉煌耀眼时,他们也还是有这样的情结的。 儒家的思想教育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入世,理想人格是“修齐治平”。可是事实上,时事艰难,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修齐治平”的地步,有多少人能够建功立业呢?常说的一句话是“古往今来想做英雄的人不计其数,而成了英雄的人凤毛麟角”。人是不能认死理的,当追求“修齐治平”的路线不顺利时,归隐便成了不错的退路的选择,这样的处世之道用一句文辞来说就是进退有据。也正是这样的进退有据的人生处境的多重选择,使得中国的读书人大多数心理承受力很强,很少有极端的行为产生,既能忍耐又能激进。儒家的基本思想实际上是入世的,并且是很功利的入世思想,他讲究功成名就,讲究封妻荫子。儒家之学是学而优则仕的学,是实用政治学和虚伪的道德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