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载耕耘,浓墨重彩绘新景。“十三五”期间,宜昌市上下拼搏实干、开拓创新,在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宜昌征程上取得了骄人成绩。城市的巨大变化惠及每一个人,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宜昌,正焕发出崭新的风采。
党建引领 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宜昌市着力推动工作重点转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来,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上来,不断提升街道党工委区域治理的统筹、协调能力。放眼宜昌市,通过党建引领,强化街道枢纽作用,优化社区网格管理,已成为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金钥匙”。
强化力量 拧成为民服务“一股绳”
近年来,宜昌统筹抓好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志愿者、业委会人员、物业管理人员、下沉党员干部6支队伍,建设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服务、资源、力量等社会治理要素正向基层倾斜,通过严格资格条件、配强头雁队伍、拓宽来源渠道,确保社区工作者“响当当、过得硬”。
创新机制 下好协同共治“一盘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宜昌市借助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轮值主席制等行之有效的做法,通过持续抓好“两统两书三下沉”机制,把纵向横向的工作体系、基层的工作资源、工作力量融合融通起来,探索形成了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最大限度凝聚群众智慧和力量,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蓬勃生机。
2014年 湖北省第一条城际公交、宜昌至兴山的808路城际公交开通
2015年 开通宜昌至五峰、宜昌至长阳两条城际公交
2016年 开通宜昌至远安城际公交
2017年 开通宜昌至秭归城际公交
2018年 开通宜昌至枝江、宜昌至当阳城际公交
市域“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都市圈”形成
绿色发展,含绿量
面对化工围江,宜昌壮士断腕,扎实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截至2019年底,宜昌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由2016年的33%降至19.9%,精细化工占比提高到了36.2%。
动能转换,含新量
2017年以来,宜昌市化工、食品饮料和建材产业三大产业产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总产值1872.6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8.9%,成为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
创新支撑,含金量
2019年末,宜昌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6家。2016年来,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107家,数量居全省前列。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万元——特色产业鼓腰包
截至目前,全市特色产业产值达到60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3.6%。特色产业耕种面积600万亩,带动贫困户的比率达97.2%。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34元,较“十二五”末增长39.6%。宜山宜水,孕育优质农产品。秭归脐橙、清江椪柑、远安香菇……一个个极富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成为产业支柱,鼓了农民的腰包。
绿意醉人“金” 宜昌市美丽乡村焕新颜
良好的环境是农村最显著的优势,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我市将美化人居环境放在突出位置。生态美、产业强、农民富。我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把节点变景点、村庄变景区、村民变股民、农房变客房,加快推进“绿、净、齐、富、厚、和”美丽乡村建设,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峡江大地渐次展开。
优秀家风促乡风文明 美丽乡村似锦绣
“起点子哑巴亏,上点闷闷子当,听点冤枉话,怄点碎米子气才是人上人。”这是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村民刘昌忠给子孙的家训。走进村民家中,会在醒目位置看到书法、刺绣、年画、石刻上展现出的家训、家规、家谱。这些微物件的微宣传,让全村发生悄然变化,不仅民风淳了、民心齐了,而且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保障住房难题 安居乐业奔小康
着力强化文体、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抓好安置点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坚持“五靠近”(靠近中心村、靠近集镇、靠近生态旅游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城区)和“三不选”(不选在交通不便处,不选在高山上、河床边,不选在地灾多发地带)原则选定安置点,全市累计建成集中安置点664个,安置1万户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