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夜疯狂接吻赛情侣激吻 千姿百态令人惊诧
2013年8月10日,云南省昆明市,中国传统情人节“七夕”到来之前,在街头上举行了一场接吻大赛,六对参赛的情侣,经过47分钟的比拼,决出冠亚季军,坚持到最后的获胜情侣最终累瘫在红地毯上!
8月13日,辽宁省沈阳市,七夕节,30对情侣进行指定动作和创意动作接吻大赛,迎接七夕。据了解,获得冠军的选手可获得价值5999元的钻戒。七夕节这类接吻大赛的兴起似乎折射了另一种文化心理的期待。[详细]
七夕节如何过出“中国味” 真正的七夕节又该在哪里找寻
8月13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随着时代发展和观念转变,七夕节逐步丧失了传统内涵,被赋予了洋内涵,“中国的情人节”成了追捧的对象。尤其是近年来,商家的各种噱头活动有如雨后春笋,将情人节的意蕴推向了高潮,不少人已把这个节日当作了相亲派对和求婚仪式的契机。
七夕节被异化为情人节,原汁原味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 等七夕习俗却日渐式微。显然文化的多样性也正在遭受前所未 有的威胁。[详细]
热闹的七夕冷清的传统文化 勿以爱情的名义“消费”传统
当百货大楼的“优惠酬宾”和京东商城的“限时秒杀”踩着“中国情人节”的鼓点到来,许多人方才察觉,又是一年七夕节。七夕来临,以此为卖点的“爱情经济”迅速升温——店里琳琅满目的礼品换上了粉色包装,在线商城打出了巨幅广告,连鲜花店也开始手忙脚乱。鲜花、巧克力、烛光晚餐和电影院,让这个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仿佛变身为西方情人节的“山寨版”。
这一天,消费成了表达爱情、纪念传统的主要方式,借着牛郎织女的传说,从鲜花到巧克力,甚至再到上千元的“萤火虫套餐”,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兜售浪漫。当越来越多的创意消费闪亮登场,七夕的传统纪念方式正被日渐边缘化。我们最不应该忘记,传统节日里的文化特质,是最应得到保护和传承的古老遗产之一。 [详细]
七夕的内涵不能被商业化裹挟 要加强对文化的保护
“七夕”又至,各大商场、旅游区、电商网站以及媒体等再次开启了“浪漫模式”,把“七夕”包装成了一个可以横扫一切领域的吸金利器,有专家感叹,好端端的 一个宣扬民族优良传统的节日,竟被铺天盖地的“浪漫”给“妖魔化”了。
给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这本无可厚非,节日的意义可以被延伸,也应该在继承的 同时融入时代特征,但是这应该建立在合理、适度的基础上。在含蓄的中华文化中,这样一个“纯国产”情人节显得十分珍贵,但不应出现对于传统文化的片面理解和以一概全。[详细]
七夕究竟是情人节还是情人劫 别让爱成为商业道具
情人节,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节日。那些“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爱情故事,一直都充满着正能量,予人积极向上的力量。然而,渐渐地,我们不难发现,这情人节,渐渐演变成了情人劫。
接吻大赛多为商家举办,地点往往就是人流量大的街头或商场门前,接吻时间最长的男女双方将获得价值万元的钻石等奖品。为了这样的奖品,情侣们往往苦战五六个小时。接吻本是情侣、夫妻等表达爱意的方式,可“接吻大赛”直接让这这一行为成为一种集体商业表演,虽然参加比赛的情侣们是为钻石等奖品拼搏,但是这样的劳动所得未免有一点让人不自在。[详细]
七夕过度娱乐弱化传承 传统节日将难获文化满足与充实感
七夕节热闹了商家,累坏了情侣。纵观近年出现“狂欢”的节日气氛,热闹的何止七夕,还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以及圣诞节、母亲 节、情人节等从西方舶来的节日。节日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大概因为它能带给人欢乐,让人得以从繁重的工作中抽离。
不过节日带来的一些过度商业化、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也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节日是否就只有狂欢和娱乐?在泛商业化的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泛爱情化的情人节、七夕节,泛娱乐化的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中,节日的文化意义被购物和娱乐消解,文化传承功能不断弱化。[详细]
中国式“情人节” 切莫忽视七夕的文化内涵
古代之人尽管口口相传着爱情的美丽誓言,却没有我们浪漫。你看,在七夕期间有多少相亲大会亮相啊:滹沱河畔的叶子广场有百人的相亲大军聚集在一起,忙着寻 找自己的另一半;灵寿七女山景区举办百人相亲活动,此处的“七女文化节”还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鹿泉抱犊寨景区推出“七夕爱情对对碰”活动, 选取近千首(副)有关七夕与爱情的对联、诗词、歌曲,经拆分后供有缘人寻找续对,赢取奖品……然而,在各景区组织的大型活动中,我们分明嗅出了其中的金钱味道,是借着传承七夕文化的外衣,行谋取经济利益之实。
在中国古代,七夕节又被称作乞巧节。每逢七夕,少女们就会向心目中的“爱情女神”织女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幸福的姻缘,此即谓乞巧的来历。我们今天过七夕节,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些习俗呢?留下的只是浪漫或是炫耀,把这个美丽的节日弄得俗之又俗,文化气息荡然无存,这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夕节吗?[详细]
传统节日的现代化要尊重历史 否则糟蹋了传统又有害于现代
七夕真是中国情人节吗?且不说牛郎织女属事实婚姻,育有子女二人,并非情人关系,就从情理论,今朝短会,明朝长别,这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期待,亦不协调。传统节日当然要现代化,但前提是要尊重历史逻辑,而非演绎逻辑,要放手社会博弈,不要强行嫁接,否则,很可能将好事办成坏事。在中国情人节幌子下,七夕甚至有蜕变为“开房节”的趋势,既糟蹋了传统,又有害于现代。
事实证明,文化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历史现象,它有自身的运转规律,我们对其认识还很肤浅,此外,我们本身也生活在文化中,这意味着,也许永 难识得它的真面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文化要敬畏,而非随便征用,不能想弘扬就弘扬,想剔除就剔除,结果要么是阉割掉文化的再生能力,使之成为死美人, 要么是伤害了文化的自清洁能力,导致“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详细]
商业利益与传统文化博弈 我们亟待让传统节日回归本真
近几年,之前并不被大多数国人熟悉的“七夕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七夕节又名乞巧节,起源于汉代,起初纯粹是为了纪念纺织女神——织女。在男耕女织的古 代,凡间女子在这天祈求获得如织女般的女红技艺,以获得美好姻缘。“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代诗人徐凝的诗作《七夕》中记载了古时人们的 “乞巧”习俗。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该节日到后来衍生出了牛郎织女等爱情故事。七夕节之所以能够被人们重新记起,摆脱了被遗忘的窘境,离不开国内商家的大力宣传。既为自己带来了可观的商业利润,又引起了社会对七夕节的好奇,传统节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进而使人们在 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这本是一箭双雕的好事,但是,“各家五星级酒店就纷纷推出了七夕情侣套餐,价格高达几百元至上千元,预订十分火爆”的现象却表明,部分商家只是肤浅 地理解了七夕节背后的文化内涵,简单地将其与高额物质消费联系在一起,使之沦为单纯的“消费日”。这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背后是传统节日内涵的流失。[详细]
今天的七夕节之所以沦为以“接吻大赛”和豪华甜蜜大餐为噱头的节日,除了商业化的利益之外,更归咎于我们对七夕节传统节日文化的遗忘。七夕作为传统节日,能够在今天重新焕发活力本应值得肯定,但是发扬传统节日节日仍然需要尊重历史逻辑。如果我们能将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融入商业经营中,以传统习俗为载体,以体验传统文化精髓为卖点,这样才能达到商业繁荣和传统文化复兴的双赢。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