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撤并致辍学增1.1倍 教育资源城乡二元制
原标题:正视学校撤并背后的另一种“一刀切”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然而,审计署昨天发布的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地区片面将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作为调整的主要依据,搞简单“撤并”或“一刀切”,苦了众多农村娃。重点核实的1155所学校,辍学人数从2006年到2011年,增加了1.1 倍。
关于农村小学撤并带来的负面后果,在近年来大大小小的调查或是一些集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上被不同程度的反映。相关政策上的针对性调整并不是没有,如2012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强调农村中小学撤并要听取多数家长的意见,已经撤并的学校,确有必要的应当恢复。
该意见能够看到农村学校撤并,对真实的上学需求的忽视,值得肯定。但就今日而言,要想振兴农村基础教育,显然已不再是学校撤并行动停缓和正视程序正义的问题。如果将之放大到当下整体发展的格局下视之,只能说农村的基础教育问题,只是农村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
应当承认,随着农村适龄儿童总量的减少,以及城市化给传统农村秩序和布局的影响,撤并学校是适应发展的一种现实需要。但是,在“形势比人强”的背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衰落,又凸显出整体性教育投入的不足,这从我国教育总投入实现占GDP4%的目标,花费了近二十年就可以看出。还要看到,在当前的户籍制度下,城市教育资源对农村地区的“反哺”仍严重欠缺,一部分留守儿童因制度性原因,被阻挡在城市优势教育资源之外。
不可否认,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重大的改善。但囿于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资源供给本来就不足,农村基础教育能够分到的资源就更少,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不得不成为新的“落后者”。另一方面,在多层次财政统筹的教育资金保障制度下,国家总的教育经费投入,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投入比例上严重失衡,也加剧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资源饥渴。总体而言,农村在发展格局中的“弱势”和基础教育在教育投入上的“弱势”,成为以学校撤并为代表带来的“上学难”问题的重要推手。
可以说,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教育成了农村发展地位和教育投入现状双重作用下的被剥夺者。一般而言,越是在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公共属性就更明显。但这一点并没有在目前的教育投入上反映出来,反倒是这一公共属性被让位于对资源的节约。如片面考虑整合和减少教育资源投入,而对学校撤并给孩子和家长增加的隐形的改革成本视而不见。回过头来看,在此次所调查的地区中,从2006年到2011年,辍学儿童增加了1.1倍,已经说明了此种改革模式的后果之严重: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如果连孩子起码的受教育权利都被间接剥夺,农村发展的前景又倚赖何处?
当下之计,呼吁农村学校撤并改革“向下看”,已是当务之急。不过,此仍是暂时性的纠偏之举,长远而言,是时候反思发展思路的“一刀切”问题了:一,城市化为主导的发展之势下,农村的发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值得思考。它不应是城市的附庸,应该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扶持;二,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城乡二元制亟需打破;三,基础教育的投入,必须要有专项资金保障,不能随意被高等教育挤占。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