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同比减少1.26亿元
日前,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今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数据,与去年的执行数相比,今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减少1.26亿元,整体压缩1.56%。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减少0.29亿元,压缩1.34%;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少0.33亿元,压缩0.75%;公务接待费减少0.64亿元,压缩4.27%。
从中央“八项规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再到李克强总理关于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党中央国务院对控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但从相关部门公布的数字看,整体压缩的比例明显偏小。尤其是占“三公经费”达六成的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仅仅压缩0.75%,只有约1/8的国家部门比去年有所减少。搞了近20年的公车改革,依然没有看到实质性进展。
据4月18日《人民日报》披露,今年国家部门“三公经费”之所以能减少1.26亿元,还得益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主动压缩今年三公支出”。这真是一个苦涩的笑话!如果财政预算如同一团橡皮泥,“三公经费”缩减取决于各部门主观意愿,那《预算法》的尊严和权威哪里去了?其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只是压缩了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依然与去年持平。部门基本支出预算讲求“公平与现实”,其编制的原则是“综合预算”、“优先保障”和“定员定额管理”。既然已经实行了“定员定额管理”,需要压缩哪方面的支出、压缩多大比例,完全是有据可查的,怎么现在突然变得没了章法?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地在年初召开人代会时就要提交年度财政预算(草案),由于时间仓促,加之对一些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的支出以及国家出台与财政收支增减变化有关的政策措施的考虑,只能“把收入和支出都打足”。这让众多的部门过惯了“好日子”。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等都需要增加投入,财政支出压力较大。面对严峻的现实,更应该树立“过紧日子”思想。
“过紧日子”必须严格执行《预算法》,硬化预算约束。硬化预算约束,必须细编预算。应按照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要求,认真编制财政总预算和各部门的明细预算。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忌“厚此薄彼”。预算细化到具体收支项目,使每年收入来源与各项支出去向能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得到十分详细的反映。硬化预算约束,人大监督不可或缺。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必要严格履行和发挥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督促政府依法理财,合法操作,增强财政预算的约束力。鉴于部分地方人大财政预算监督方式方法落后的现实,有必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实现人大与政府财政计算机联网,搭起人大实时查询监督预算执行的信息平台。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