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部崛起的脊梁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2年,深圳和湖北之间实现了“3个1000”的突破:1000多位深圳企业家到湖北投资;深圳企业在湖北投资的项目达到1000多个;深圳在湖北的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湖北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投资最密集、档次最高的时期。其中,绝大部分资金和项目都落于武汉。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武汉,正以锐不可当之势,昂首中西部,发力赶超东部,共筑中国梦。数天前签约进驻武汉的深圳华百安等8家企业,其项目投资6.2亿元,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这样的项目若移时易地,或许算得上一个大项目。但在今日武汉,委实不能用“大”字来衡量。根据几天前武汉市招商引资座谈会透露的消息,仅今年一季度,该市就新引进4个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内外资实际到资总额701.3亿元,同比增长62%。同时,全市5亿元以上在谈工业项目还有130项,协议投资总额高达2364亿元。
再把时间向前推移:从2011年到2012年7月间,武汉引进的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达71个,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达54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项目就有17个,包括通用汽车、辉瑞制药、施耐德电气、苏伊士集团、德国电信、宜家、丸红、新日本制铁、普利司通等。
老基地的“新蜜月”
和新机遇
“火炉”武汉,火爆非常。
这个中国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工商业重镇,今天迎来了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
曾几何时,“汉阳造”闻名全国。而建国初期国家布局的“武字号”企业,雄风不减数十载。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经济总量、工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仍高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深圳等沿海城市后来居上,经济实力相继超过武汉。老基地一时踯躅,方向感亦不如从前。
“再铸大武汉辉煌!”进入21世纪,“老大哥”加快了追赶的步伐。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武汉工业经济一年一个台阶,先后超越多个副省级城市,到2012年末便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五位、全国城市排名第九位。随着国家扩大内需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国际和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武汉地位日益凸显,并迎来与全球客商牵手联姻的“新蜜月”。
与此前沿海地区主要靠优惠政策吸引客商的做法不同,这一次,武汉不单有政策,更迷人的是其软硬环境、市场容量与营商成本。
“九省通衢”的武汉地处内陆市场腹地,且通江达海、上天(航空)入地(地铁),交通枢纽优势明显,物流便捷,商贸市场发达,人才科教优势突出,最主要的是武汉产业门类齐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得到海内外企业家的高度认同。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杨元庆的一席话颇具代表性。他说,武汉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气场”。
这种“气场”,由一系列无与伦比的优势积聚而成:
综合成本优势。有机构曾经测算,企业在武汉经营,包括人力、土地、生活等成本在内的综合成本,要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降低40%左右。
人才优势。全市现有80余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120万,每年毕业大学生超过35万。
科技优势。这里科研院所众多,基础研究实力雄厚,高新技术增加值连年增长,技术合同输出成交额居中部第一,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居全国前列。
产业配套优势。武汉现有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数个千亿支柱产业,以及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等优势产业。产业基础雄厚,产业种类齐全,产业结构合理。
区位优势。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武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辐射全国,纵横交错的高铁更是让她如虎添翼。
通信保障优势。国家两大光缆通信干线在武汉交汇,处于国家级干线通信网八纵八横的中心位置,是中国电信互联网八大核心节点之一,全国八大长途交换中心之一,全国卫星通信网六大枢纽之一。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