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长江隧道限行遭质疑 交管:确保流量不超过6.6万辆

2013年09月09日 08:20
来源:荆楚网-楚天金报 作者:戴辉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武汉长江隧道 资料图

原标题:长江隧道“前皮后赖”限行有何玄机?

交管解释:确保流量不超过6.6万辆避免与大桥二桥“对冲”

因长江二桥大修,长江隧道将采取相邻尾号限行的方式(车牌尾号前后两个数字限行,网民戏称“前皮后赖”)。不少市民表示,这种限行措施看上去很另类,不知其中有何玄机。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武汉交管部门,详细了解了这种限行方式的测算方法。

起因

二桥大修撵出4万车流

据了解,长江二桥目前日均车流量约为14万辆。9月13日起维修期间,施工需要占用6股车道中的2股,通行能力预计会降低1/3左右。根据长江二桥的通行能力和特点,若要保证施工期交通平稳运行,日均车流量需要控制在10万辆左右,这就必须采取分流措施,照顾好被“撵出来”的4万辆车流。

再看一环以内的三条过江通道——长江大桥、长江隧道和长江二桥,每日平均车流量分别达到9.8万辆、6.6万辆和14万辆左右,通行能力均已饱和甚至超载。所以,长江二桥施工期间,引导车辆向交通容量较为富裕的二七长江大桥通行,是本次交通管理方案的核心思路。

施工期间,长江二桥采取按车牌尾数分单双号通行的措施后,平峰时段可基本满足通行需求,但交通高峰期却不能满足需求,这就必须在交通高峰期采取进一步的限流措施。高峰时段采取对部分匝道的限流措施,可再分流长江二桥部分交通量。

算法

不光限流量还要防对冲

长江二桥采取管制措施后,部分车流量将会转移至长江隧道。武汉交管部门负责人说,目前已是高负荷运行的长江隧道,限制措施的测算最复杂。

其一,据交通模型测算,若对长江隧道采取1个尾号限行的措施,长江隧道车流量将降低7%左右,流量降低幅度较小,难以满足控制要求。若对长江隧道采取2个尾号限行的措施,长江隧道车流量将降低12%左右。若对长江隧道采取单双日限行或3个尾号及以上限行的措施,长江隧道车流量将降低17.5%— 30%左右,流量削减过多,对市民出行造成较大影响。

其二,为避免长江隧道禁行尾号车辆又绕行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无法全面控制过江车流量,所以,长江隧道的限行方式,要避免与单双号限行形成“对冲”。

经过论证,交管部门发现,若采取相邻尾号限行方式,长江隧道的流量可以有效地控制在6.5万辆左右,不会爆表或不足。且当日被禁行的车辆,同时也不能通行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只能选择其他绕行方式。所以,这种“前皮后赖”的限行方式终被采纳。

建议

五大绕行方案轻松过江

昨日,交管部门给出长江二桥施工期间过江建议:

一、经解放大道或建设大道、发展大道上二七长江大桥、欢乐大道、中北路或武汉大道;

二、改变出行方式,采用公交、出租、地铁、轮渡方式过江;

三、由滨江苑、铁机路汽车轮渡过江;

四、走三环线经天兴洲长江大桥过江;

五、采用“早出晚归”(早上7点以前过江,晚上10点以后过江回家)的方式,避开交通高峰期。

链接

另类限行方式大阅览

北京:周尾号限行

2010年4月起,北京实施按周尾号限行政策。公务车每周工作日中有一天在市区范围内全天限行,其他车辆每周工作日7时至20时,按车牌尾号,限2 个号在五环(不含)以内通行。外地车限制自2011年1月起,非本市载客汽车需进入五环路(含)以内道路行驶的,需办理进京通行证;持有进京通行证的车辆,工作日7时至9时、17时至20时,禁止在五环路(含)以内道路行驶,同时还需执行按周尾号限行政策。

上海:外地车限行

2006年2月起,上海禁止外地机动车在工作日早高峰(6时30分至9时30分)和晚高峰(16时30分至18时30分)在中环以及内高架道路、卢浦大桥通行;外地机动车每次进入上海需缴纳30元临时绿标费,凭缴费凭证可以在上海停留7天,长期停留须每月缴纳150元绿标费。

成都:双尾号限行

成都在二环至三环之间实施每日(周六、周日除外)7:30-20:00,限两个尾号的机动车通行。即尾号为0、5的车辆禁止在5、10、15、20、25、30日通行,以此类推。

相关阅读:

长江二桥本周五起大修限行 隧道禁行方式让人头晕

长江二桥十年来第三次维修 半个武汉交通受影响

活动板房建在长江隧道上方有安全隐患 将在3天内拆除

 
[责任编辑:周艳] 标签:凤凰湖北 长江隧道 流量 限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