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委宣传部长尹汉宁:中国话语体系正掀重大变革
原标题:专访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尹汉宁:中国话语体系正掀重大变革
习近平新表述源自传统文化
“内源于心外陈于情”引共鸣
占有道义高度和说服力优势
体现说理基础上的坚定性
(尹汉宁,资料图)
日前,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就话语体系谈了他的看法。
一场本是中共内部改变文风的“话语体系变革”,正迅速演变成中国对内和对外的话语体系大转变。在中央高层“利用西方舞台讲中国观点”的垂范之下,中国地方官员开始主动放低身段,改变心态与民众对话,消除官民之间的沟通障碍。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尹汉宁近日对话文汇报记者,就这场风生水起的话语体系变革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习近平全新语言表述,李克强在欧美主流媒体撰文,显示日益自信的中国向世界发出了响亮的声音。作为中共地方宣传系统的主管官员,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一直密切地关注来自中央高层的讲话风格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的反响。
习近平新表述源自传统文化
不久前,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会晤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一段从“牛顿力学三定律”联想到如何更好推动中德关系发展的讲话,引起外界的普遍关注。习近平特别强调说,之所以从牛顿定律谈起,是因为“总理女士是物理学博士”。或许习近平的讲话在脱离“惯性”、“加速度”、“反作用力”比喻的框架后依然成立,但尹汉宁认为,习的讲话风格无疑展示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清晰意识:与西方打交道必须运用中外融通的话语体系去表达。
新的话语表达模式拉近了中西方距离,尹汉宁认为,这种方式其根源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周易》、《道德经》、《论语》等传统经典,一般都是借物说理、借景说理,之后从《孟子》、《庄子》到《吕氏春秋》,主要是讲故事、说寓言,进而来说明道理。
中共十八大闭幕,新任总书记习近平“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亮相讲话令人耳目一新;其用陈望道专注翻译《共产党宣言》而蘸墨汁吃粽子故事表明信仰要虔诚到执着,这比直接要求“党员信仰要坚定”更易被接受。
“内源于心外陈于情”引共鸣
新领导人的表达不仅让媒体们更加容易捕捉到新闻标题,也因为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而在中国国内民众间得到更多的讨论,并在民众当中引发强烈的共鸣,普通民众都在为这些观点叫好,大家都谈论这些观点,进而才有可能接受这些观点。尹汉宁表示,平实的语言风格、文学的叙事以及讲故事方式,习近平的讲话风格有一条很好的路径,叫做“内源于心,外陈于情”。
他认为,习近平讲话之所以在国内外有很好的反响,除了政治领袖本身的权威作用以外,更重要的是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或者说新的表达和风格,在其中发挥着人格力量。
注重引用说理激发话语活力
在中国过往封闭的环境中,社会思想很单纯,人们对结论的重视远甚于对论证过程,使话语表述简单化。尹汉宁举例说,有一首老歌,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歌中唱“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就是好来就是好!”结论在歌曲中反复强调,而社会主义究竟怎么好、为什么好,则成了被弱化甚至忽视的内容。
相比之下,中国新领导人讲话中对引用故事和论证说理过程的重视,为结论的到来提供了一个缓冲垫,使之不再显得那么生硬,变得更易理解、记忆和接纳。尹汉宁分析说,习近平依靠论理思维和逻辑力量,用历史的、比较的、辩证的方法,占有道义高度和说服力优势,他不是就结论讲结论,而是在说理基础上的坚定性,这种坚定性体现在对真理的坚持上。
创新表达促全球文明对话
近几年来,尹汉宁一直呼吁改变“话语表达”,并在自己讲话和文章中进行尝试。他指当今社会存在群体隔膜、存在看问题的视觉差异,话语体系的差异导致群体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因此,作为执政者对内要敢于沟通,同时要创新表达,对外则要用西方熟悉的话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破除心理障碍创新表达
尹汉宁体现“变革话语体系、大胆主动沟通”的讲话和文章受到关注和好评。他说,一要破除心理障碍,不能居高临下、权力傲慢,应该敢于与群众沟通对话;二要创新表达,不能语言霸权。现在,在一个祖孙三代的大家庭中,往往话语体系都不兼容,爷爷强令孙子不可以玩游戏机,孙子也不会理,要善用对方熟悉的、听得懂的方式,用讲故事的、用说理的方式去沟通。
去年十月,尹汉宁在中国的重要理论刊物《哲学研究》上发表《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文章,明确提出要“在国际社会建立中国话语体系”,这直接引发湖北理论界的“实践观”大讨论,此后官媒《光明日报》连续报道北京理论界、军队理论界等对“实践观”的讨论,令该讨论升级成为中国理论界的大讨论。同时,从湖北新闻界开始的“我是建设者”讨论,是“中国话语体系”在新闻领域的延伸,该讨论同样升级成为中国新闻界的大讨论。
打破西方一元理论框架
据悉,《光明日报》等正计划聚集中国最顶尖的大理论家,在湖北召开“实践观”大讨论的研讨会,讨论的核心问题,正是中国理论界面对西方价值体系时如何避免落入“话语陷阱”,掌握“话语权”,铸就“定义权”,在学术领域基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建立中国价值标准。
对此有评论认为,继经济领域在金融海啸后出现“中国模式”理论之后,在精神产品、社会科学产品的评价标准领域,中国正通过建设“中国话语体系”,打破西方一元的理论框架和学术标准。西方则需要直面日益自信的中国人在文化上的新崛起,这或将引发东西方文明进一步交流、交融与交锋,持续性的全球文明对话与比较将全面展开。
官民沟通须破双重障碍
中国过去的领导方式,尹汉宁表述为“中央到地方一竿子插到底”,文件向下传达,大家按照文件要求去做。而现在要把政府的政策和引领社会的要求传达到每一个社会群体,简单地用文件语言、会议语言、领导习惯于在会议时讲话的语言,来跟不同群体进行沟通,难度极大。在他看来,中国领导人在话语体系方面的成功转换,为地方政府各级官员与民众之间的沟通率先做出了垂范,也给各级官员提出了一个突破心态和技术双重困难的严峻课题。
要懂得如何与民众沟通
当下中国,不同群体交流的空间范围已经发生改变,不同年龄的社会成员受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在交流中语言体系都发生巨大变化。一个家庭之中,不同年龄的家庭成员的话语体系都存在很大差别,何况一个飞速发展的泱泱大国?
尹汉宁表示,转变话语体系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能有一部分官员已经认识到,然而,有些人即便注意到,也未必重视从自我出发去作出改进。他直指,类似这样缺乏能力去根据新情况进行学习的人,在干部队伍中会有一定的比例,“虽然我们没有做太多的调查,很难做数字的分析,但我觉得肯定不是少数”。
据尹汉宁的观察,当权者身居高位,长期养成的习惯使得他难以快速转变沟通模式。比如官员在主席台上讲话,民众在台下听讲,作为拥有话语主动权的一方,慢慢就容易养成习惯,以至于忽视对方的反应,沟通功能退化。干部有与民众沟通的意愿,可他发现走到民众中去,说的话大家不愿意听,民众提出问题或者说民众用他们的沟通方式来表达时,他会感到茫然失措,不知道如何去沟通。
权力傲慢可能激化矛盾
尹汉宁提及近日湖北一个山区县的网络舆情,民众网上追问自来水安全,当地官方回复称将有全面报道,但表示如有人歪曲事实,“‘秦火火’将是最生动的教训”,遭网友质疑这是威胁。尹汉宁认为,这是很典型的案例,本来政务公开是好事,但是后面说一通这样的话,立即破坏了良好的沟通氛围。他直指,这是典型的权力傲慢,语言是粗暴的,或者说是不理性的,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对他人有刺激性,甚至可能激化矛盾。
建中国标准避“话语陷阱”
记者:中西方对话中如何避免落入西方的“话语陷阱”?
尹汉宁:因为文化形态、历史发展的差异,中国常常以他者的形象出现在西方视野中,进行沟通和获得理解的难度极大。在障碍面前,文化的弱势心理和话语表达的弱势心理同实际的困难一起困扰着中国进一步的沟通交流。而西方国家在宣传自身价值观时,会把价值观包装在一个比较容易接受的中性概念当中,构造出“话语陷阱”。你就此与他们展开辩论,前提是等于你已经承认了他们的标准和框架。避免“话语陷阱”核心就是要有自己的框架、自己的标准、自己的自信。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有中国的立场,面对中国的问题,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大胆主动沟通不可居高临下
记者:当前话语体系变革中的主要障碍如何解决?
尹汉宁:中国目前存在的群体间隔膜,需要用沟通去消除,现在执政者面临的沟通障碍或考验有两个:一是心理障碍;二是语言障碍。解决办法,一是解决认识问题,不抱怨、不官僚,放低身段,加强事业心,大胆主动去沟通;二是解决技巧问题,沟通方式、语言表达要适应人家要求,不可再用文件语言、会议语言、居高临下、权力傲慢的语言。整个执政团队必须敏感、警醒起来,必须下决心这样去做,重要的是用不同群体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体现价值观。
利用西方媒体传递中国声音
记者:话语体系变革是否意味着中国会更多投资海外传播平台?
尹汉宁:马克思写《资本论》,自己创新的经济学词语所占比重很小,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建立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丝毫不影响他的思想。话语表达的改变,未必一定要在概念上做文章,关键还是要在说理上做文章。我们利用西方的媒体管道和平台,一样可传递中国的声音。我相信中国的声音会大起来,因为中国的声音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声音,中国的话语有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世界会倾听中国的声音。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