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打工诗人”陈才锋:从汗水中拎出诗行

2013年12月19日 10:56
来源:荆楚网-楚天快报 作者:邹琪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原标题:白天他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深夜他在电脑前创作“打工诗人”

        陈才锋:从汗水中拎出诗行

白天,他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听着机器轰鸣,干着手头似乎永远也干不完的活儿;深夜,他在电脑前伏案创作,转身成为一名诗人,用文字记录对工作、生活的感悟和对家乡的思念……

70后枣阳人陈才锋,就是这样一名“打工诗人”。近日,《南方日报》以《打工诗人:在深圳寻找温暖的词语》为题,关注了这个远在深圳的枣阳打工仔的生活与心路历程。本报记者通过电话连线陈才锋,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打工和创作生涯。

执着诗行关照生存和命运

在深圳,陈才锋租住在龙岗区观澜大布巷的一间10平米的一居室。这个地方从深圳市区要坐地铁到龙华线尽头清湖站,再转乘10站公交车,然后步行十多分钟。这里,是工厂聚集的地方,许多工人都租住在此。

在这间狭窄的小屋里,堆放着大量的书籍:《中国年度最佳诗歌》《2003最佳诗歌选》,还有各种名著、杂志。现在的陈才锋已经很少买书,他可以去龙岗区的图书馆借阅。

陈才锋的诗歌,多数是记录打工生活以及生存状态。《在一家塑胶厂》中,他写道:“看见上模工吊起十多吨的模具/在半空中行走/像颗原子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他感叹:“莫非我们认了/蚂蚁的世界”,以至于在一群重复不变的机器面前,“每个部件,都是我们的舞伴”。

陈才锋说,以前,他的笔下主要是自己的生活,如今,他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他的笔下开始出现“她们”——流水线上的女工,其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她们的“手”。在《那手》里,他写“无意间,触摸到那手,像是刚刚锯开的木头”;在《上夜班的她》中,“流水线在她的手里一转,再转”……陈才锋说,那些女工的手长期接触酒精等化学物质,“有的都被泡白了,泡伤了,擦再多护手霜也没有用。”

在工厂,每天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陈才锋说,白天,听着机器轰鸣,看着冰冷的机器和那些重复无数遍同样动作的工人,他心里很难受,却没有地方倾诉。到了晚上,他用文字把心事写成诗歌,找到了一种情感宣泄的出口。从一篇篇印成铅字的文字中,他能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并且体验另外一种人生。

少年写诗缘于老师一句鼓励

陈才锋的QQ空间里,被置顶的3篇文章分别是《2011年发表情况》《2012年发表情况》和《2013年发表情况待续》。

投出的每一篇诗歌,陈才锋都会注意追踪发表情况,有时能在网上搜到,有时能收到样刊。据他统计,2011年发表了37首诗歌,2012年发表了43首,今年到目前为止已发表了73首,但这距离他给自己定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发表越多,写起来越有动力。”陈才锋说。

如今,像陈才锋这样的打工诗人有很多。一些文学团体不定期组织聚会,交流写作心得,陈才锋却很少有机会参加。“平时要上班,只能通过看书学习。”

写诗创作,源于中学老师对他的鼓励。

1979年,陈才锋出生在枣阳市鹿头镇的一个小村庄。他回忆,村里只有他们一户姓陈的人家,所以他从小受到不少欺负;加上小时候身体不好,12岁时才歪歪倒倒勉强走稳路,所以,他习惯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十分内向。

从那时起,写日记,成为他唯一的倾诉和发泄方式。他把各种心事都写进日记本里,那时,汪国真的诗歌是陈才锋最爱读的。

初三那年,在上交的语文作业里,他悄悄夹进了一张纸条,纸条上是他自创的一首古体诗和一首现代诗。拿到老师批改的作业时,纸条上多了一句话:“现代诗写得还不错。”这句话给了陈才锋莫大的鼓励。自那之后,他越发热爱写作。

南漂深圳一首诗歌收获爱情

1997年,因为家境关系,加之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初中毕业后的陈才锋放弃了继续求学,开始打工。在镇上工作了两年后,他和许多打工仔一样,前往深圳。

电子厂、塑胶厂……刚到深圳的陈才锋,在许多工厂做过工,每个月仅三四百元的工资。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时常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陈才锋回忆,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有三天三夜没睡觉。除了中午和下午各有1小时吃饭时间,可以趁机眯一会儿,其他时间都在流水线上工作。“到后来,眼皮实在抬不起来,闭着眼睛手上还在机械地做事。实在困得不行,走路都会摔倒。”

当时没有网络、手机,书摊上那些小本的杂志是工友们的最爱。这些杂志中,也有一些工人发表的诗歌,这一下点燃了陈才锋的创作欲望。他开始创作,并尝试着投稿。

没过多久,他的第一首诗歌《一个农村青年迷恋诗的自白》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了,还得到了20元稿费。当稿费单寄到工厂,工友们都轰动了。

陈才锋的姐姐同在深圳打工,一天,姐姐的一个女同事到姐姐家来玩,在杂志上看见了一个名为“小石头”的人写的这首《一个农村青年迷恋诗的自白》。女同事跟陈才锋的姐姐说,“这首诗写得不错。”殊不知,“小石头”就是陈才锋。在姐姐的介绍下,陈才锋和这个女孩相识、相恋了。

漂泊虽苦却有回不去的故乡

恋爱之后的陈才锋像许多年轻人那样,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恋爱上。恋爱后,他不得不节省开支,停止买书,创作也逐渐减少。

2004年,结婚后的陈才锋更加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一个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份和房地产有关的“工作”,承诺他干得好一个月有两千元工资。陈才锋动了心,却不知道这是一个“魔窟”在等着他。

原来,这份“高薪工作”其实是个传销组织。2009年,传销窝点被警方捣毁,陈才锋这才逃出了“魔窟”。

陈才锋又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新进的这家工厂有一份厂刊,会发表工友们的作品。这让他重新燃起了写诗的欲望。为此,和妻子商量后,他买回了一台电脑。

在异乡漂泊,故乡始终是心中难舍的情结。在陈才锋的诗歌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对家乡的眷恋。

在《故乡》里,“一提到故乡,我就想起故乡的那些草根/想起父亲当年抡起的头,将一亩一亩/原本互不相干的田地,一一连起/它们就是一个整体,分不开了/想分却留着父亲的血,如同我们这些儿女/长年累月不回家,心却系在一处……”

然而,真正说起家乡,陈才锋却很难受。他说,原本有百余人的村子,如今只剩下两三户人家,一派萧条。2009年,他花两万多元盖的新房被征用了,“房子没了,父母在镇上租了房子陪两个孩子读书。”

谈及对未来的打算,陈才锋有些无奈。“家里房子没了,回去了怎么办?也许等到明年,重新找地方盖房子,然后再回家吧。”同时,他还有一个心愿——进入一所大学,做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

 
[责任编辑:张卓] 标签:陈才锋 诗歌 深圳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专题回顾